文化艺术报讯 7月3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会上介绍,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刘昆从六个方面介绍了财政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
一是科学调控促发展。2021年,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7000亿元。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实施,有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关键推创新。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从4452.63亿元增长到9321亿元,十年共计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着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突破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
三是统筹推进补短板。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四是兜牢底线保民生。全力支持脱贫攻坚,2012-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6896亿元,2021年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012-2021年的十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268.35亿元增长到4179.8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
五是绿色发展强生态。财政部门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2-2021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是系统集成抓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快建立,税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建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2021年,涉及的中央财政资金规模达2.8万亿元,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从上半年情况看,直达机制运行有序有效,为基层落实“六保”任务及时补充了财力,为市场主体克服困难及时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