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康这几天断断续续在下着雨,但丝毫都不影响我的心情。
走时天气尚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外面已飘起了雨滴,到安康时,雨挺大。
我喜欢安康这个地方,不光是因为它的山水秀美,环境宜人,更因为我的许多好朋友在这儿。大体来说,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但因为过于看重友情,在交往中吃了好多亏,但安康的那帮朋友留给我的记忆却非常美好,常常在深夜,我想起他们,想起交往中的点点滴滴,想起那不掺杂世俗功利的友情,那份纯净总能给我带来一丝亮彩。
安康的夜极静,我居住的地方,远离市区,近傍汉水,深夜之时,涨起的汉水似乎就从枕边流过。
不似睡在老家那土炕上那么安然踏实,接连好几个夜晚,都失眠了。
想起几位朋友的变迁,想起几位“老文青”的生活,亦想起几位于我有大启迪的老师。
取法乎上本是艺术上的一条通律,但我看也是学习交往中的一条法则,倘若有幸能接触到有真才实学的师者,那于自己的益处,远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提升得更高更快。
清晨乌云压顶,雷鸣滚滚,雨脚如注,瓢泼不止。
不想午后雨住天晴,半空中竟抹出一缕光彩来。
站在岸边,看江水突涨,夹裹着一片泡沫,汹涌地向东流去,一时心境如开阔的水面,格外轻松明朗。
江风含着清新,不断扑面而至。远山如黛,棱角分明,一片片绿色橘园呈现在眼前,山腰上的房屋清晰可辨,那条白光光的山路似一条白腰带从山顶扑沿沿延伸而下,在如新妆的群绿之间,格外醒目。观山边云团,升腾聚散,具象分明,似在演绎着一段故事,颇有诗意。
此景很美,只恨我不通丹青,只能用文字粗巴巴地记下来。
抽空去了安康博物馆,原没抱太大的期望,不想惊喜挺多。
西周名器史密簋原来在此出土,现已成此处镇馆之宝。簋中铭文拙朴耐看,与散氏盘、颂鼎等风格虽接近,但笔法上还是有许多差异。细细品味,亦能看出地域的特点。
1986年在王家坝遗址发现了史密簋,属西周中期铜器,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这个敛口鼓腹、圆底的铜器,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内的铜器一样,因它底部铭文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铭文共9行,每行10字(合文1字,重文2字),计有93字。当初安康巴人虎族统治者为周朝“史”的官职,掌管官书图籍。周王命令史密、师俗二人率领虎族和卢国的军队征伐地处东方的齐国,周人取得战争的胜利。铭文记述了周王命师俗和史密两名将帅东征之事。
因同为记载重大事件、浇铸而成,钟鼎文都具有庄重、朴茂的共性,皆以“子子孙孙其永宝用”落尾,但在书法上又各具特色。《散氏盘》为古陈仓一带记录地契的铭文,用笔上比较散漫,整体上有“厚”气,而《史密簋》打眼一瞅,就有灵秀的味道,是不是受了水的浸淫?!
另一个惊喜是看了徐山林先生的收藏。收藏非常丰富。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书画展室,不像是个人藏展,更像是当代陕西名家展,卫俊秀、刘自椟、钟明善、吴三大、陈少默、茹桂、高峡等,墨迹团团,令人长眼。
展厅中有徐本人一幅放大的照片,其长相和善、富态,有文化人的气质,我看着那幅照片,想到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