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济朴)7月29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出席并介绍杨凌示范区学党史开新局、奋力推进“三区三高地”建设有关情况。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杨凌示范区成立24周年,24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农业面向全国培训职业农民和“三农”干部50万人次;已举办27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总成交额累计1.2万亿元;农业援外技术培训覆盖110个国家,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杨凌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会上,黄思光介绍,杨凌示范区始终着力推进区校一体融合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基础。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示范区10家农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单位的实质性合并,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62项,在作物遗传育种、小麦条锈病防控、牛羊克隆技术、苹果抗逆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领域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出台加快人才引进10项政策措施,每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多人,驻区科教单位新增两院院士3名,农业科教人才增加至7000多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3.1%。牵头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了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域科创的运行机制。近五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5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
同时,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产业链、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媒体、展会等6种示范推广模式。先后在甘肃、宁夏等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其中绝大多数基地在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1910亿元,受益群众达9000多万人。
总投资20亿元的杨凌种子产业园建成投用,引进培育种子企业87家,其中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4家,种子年交易额约8亿元,占全省年交易量的50%,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之一。全面实施“主导产业升级、工业园区腾飞、百亿产业链培育、小巨人成长”四大工程,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富海工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培育形成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聚集相关企业332家,新增以独角兽企业美畅新材料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企业20家,饲料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杨凌示范区紧紧围绕“交流、培训、示范”核心功能,启动了4个方面12项重点项目,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组织国家区域农业合作网、国际合作多语种翻译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创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16个,创新开展上合组织国家远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12期,累计在线学习用户3000余人,教学视频点击量突破1万次。
“十四五”时期,杨凌示范区将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旱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旱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同时,不断提升示范推广能力,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