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0日
花甲新党员杨杰:红色收藏成全了我
花甲新党员杨杰:红色收藏成全了我
    杨杰收藏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布告

    杨杰红色展览馆里的书刊画报展示室

  一个身处普通农村院落中的收藏展览馆,为何会声名远播?一个农民自筹自建的民间“博物馆”,藏品何以屡屡被借调参加大型展览?7月6日,记者走进咸阳市泾阳县先锋村,窥探这座神奇又神秘的红色展览馆及其背后的创办者——杨杰和他收藏爱好背后的那些事儿。
  农家自建展览馆 收藏红色藏品三千余件
  在村里寻找杨杰家,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提起“搞红色收藏的老杨”,人尽皆知,俨然成了村里的对外招牌:杨杰是泾阳县政协委员,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是,泾阳县收藏家协会会长。一走进宽敞亮堂的农家院落,“泾阳县收藏家协会先锋红色记忆藏品展览馆”的牌匾便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清代木质门窗让展览馆看起来雅致而古朴。牌匾下挂着一幅鲜红的横幅写着“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
  杨杰的红色展览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平常的农家院落被细致而合理地划分为毛主席塑像展室、书刊画报展室、瓷器像章展区、文史资料展室、镜面展室、中共党史相片墙六个展区。一心投入收藏十余年以来,杨杰从收集古董文玩开始,随后醉心于红色收藏,于2019年至今,藏品越来越多,前后收藏红色藏品共计3132件,展馆越来越大,布展面积210平方米。
  挖掘红色藏品内涵 赓续传承红色精神
  在书刊画报展室里,光是《共产党宣言》就有五六个不同的版本,而且都是繁体竖排的版本。这些红色收藏,在别人眼里似乎只是占地方的破烂,在他眼里却都成了宝贝。从农村千方百计收集回来这些红色藏品,展览展示、供人参观,他觉得这事干得有意义: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藏品抢救性收藏、保护起来,让人民群众了解我们党和国家创业的艰难,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既放大了红色藏品的内涵价值,也取得了社会教育的功效。在参观的时候,老杨担当着讲解员的任务,他既是馆长也是讲解员,讲述着自己费心费力淘回来的藏品,他沉浸于此,乐此不疲。
  三张报纸组合而成的“两弹一星”专题让人眼前一亮:1964年10月1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发布题为《加强国防力量的重大成就 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道;1968年12月29日的《人民日报》发布《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氢弹实验》的报道;1970年4月25日的《陕西日报》发布《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新闻公报。这些报纸都是杨杰一张张从废纸堆中淘出来的,三张前后收集到的旧报纸,在杨杰眼里组合到一起便有了新的意义:“这些红色书籍或者红色文物,散落在村民老屋里落满了灰尘无人问津,我一趟趟跑,一件件淘,拿回来清理干净,分门别类,展示出来之后就能焕发出新的价值。‘两弹一星’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见证,也是党和国家在奋进中的一个里程碑,让中国人在站起来之后,腰杆挺得更直了。”
  老杨搞收藏和别人不一样,他爱琢磨,有自己的思路,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搞出点名堂的原由。十几张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画报,从五四学生运动到改革开放,这些藏品怎么展示才最有意义?老杨辗转寻思,自己查阅资料,一点点理清脉络,于是大腿一拍:按照历史事件顺序,做成党史照片墙——活生生的党的发展历史轨迹,就这样在一幅幅意蕴丰富的照片中得以展现。
  在老杨的藏品中,一张老照片显得弥足珍贵,这是革命老前辈王世泰、刘懋功、赵春喜的合影。合影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1999年,刘懋功陪同老首长王世泰到曾经战斗过的泾阳县、淳化县一带凭吊,找到了当年的交通员赵春喜,当年习仲勋正是派赵春喜将作战命令送达给时任红三团团长的刘懋功。随后,刘懋功写下了这样一张珍贵的证明:“四五年爷台山反击战期间,习仲勋同志派赵春喜同志给我送来仲勋同志的亲笔信,特此证明。”这些尘封在历史尘埃里的红色记忆,就这样在藏品中不断被挖掘出来,从而赓续传承着红色精神。
  在收藏中摸索着 在收藏中灵醒着
  说起自己与红色藏品的情缘,老杨打开了话匣子。“我父亲是一名抗战老兵,曾经参加过中条山战役。七八岁时,父亲经常给我讲述抗日战争战场上的故事。他在战斗中奋勇拼杀,腿上还负过伤,但是他告诉我‘保家卫国,义不容辞,不管啥时候抄起家伙,就得上!’”正是在这样言传身教的爱国主义家庭教育中,从小就培养了老杨强烈的家国情怀。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在他的心里早早生根发芽。红色收藏眼下日渐火热,而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老杨,早几年就已经看到了红色收藏会有如今的发展势头。先前的一次红色藏品展览,尽管媒体关注较少,但社会反响出人意料的好,一篇宣传的网络文章浏览高达数万人。这让老杨领略到了红色文化的分量和力量。“红色文化的情怀,在人民群众的心里永远是有着它的地位的,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来的,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红色文化任何时候都不会落伍和褪色。”
  “在收藏中摸索着,在收藏中灵醒着。”老杨说,他收藏红色藏品,而红色藏品也启发着他,成就了他。老杨的红色展览馆越办越红火,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地方档案馆工作人员、收藏协会的爱好者、村党支部党员、当地小学生都先后来这里参观或是举办党史学习教育。这里先后被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授予“现场教学基地”牌匾,被泾阳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盟授予“红色教育基地”牌匾。
  今年,对于搞了十余年红色收藏的老杨来说,具有特殊意义——63岁的老杨终于入党了。老杨说,这件事了却了他的一种情怀,这也是他的一个心愿,多年来为党义务宣传,终于得到了认可。红色收藏成全了他的人生,老杨这下更有劲头了,他希望还能为党多做一些贡献,以红色收藏完善自我,实现其执着的红色情怀。“我还有个筹划,用小人书来展现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由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故事题材,通俗易懂又有意义地全面展示中华民族日益崛起的整个历程。”
  老杨展览馆里有一本留言簿,其中有人在参观后这样写道:不忘来路归本心,走好前路兴家国。这本薄薄的留言簿上每一段参观心得,细看之下,都是对老杨这十几年来收藏之路的肯定和褒奖。问老杨,花费了这么多钱财和时间搞红色收藏有啥意思?老杨憨厚地一笑: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红色收藏这事就“斡耶得很”(陕西方言:惬意舒服的状态)!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