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09日
文献的味道文化的力量 ——读马敬元先生《桑梓情》札记
文献的味道文化的力量 ——读马敬元先生《桑梓情》札记
  马敬元先生是我高中时期的老师。
  人生如参商,聚分不自由。三十余年后,我与马老师再见面,他已年逾古稀,而当年青葱年少的我,亦跨入了知天命之年。感慨欣喜之余,我和马老师都有一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然心态。
  前不久,马老师送来他的诗文集《桑梓情》,嘱我为其作序。我说我给您写序怕不合适,他却说:你现在是区作协主席,又是省百优作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者居上么,有啥不合适的?并告诫我要实事求是、客观实在地给予书中所收文章以中肯点评。忐忑之下,我本来顾忌的心态趋于平和。因为我清楚:一向严谨治学的他,认识到文学对于心灵的真诚交流。一切俗套的心理和投鼠忌器,的套路,都不是他处世的风格。
  《桑梓情》全书,共有两卷十六章计散文50余篇,新体、旧体诗歌300余首。掩卷之际,我不禁又一次感慨万千!叹服于作者对故土的那一份挚爱,对生活的那一份担当,甚至是把文学植根于生命中的那一份本真!
  我的脑海里不停地跳动着这样的话:文献的味道,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我读完《桑梓情》后,最强烈、最鲜明的感受。
  说其具有文献的味道,主要是因为文集在散文卷收入的八章50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高陵地域的古往今来、人情风貌、史迹现实写的。作者以故乡人的笔触写故乡事,给读者提供了一组立体的视角,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了高陵的沧桑巨变和文化积淀,使读者对高陵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系统而崭新的认识。作为高陵人,读罢不禁令人长志气、提精神。非惟如此,作者对一些史料的抢救和挖掘,还很大程度上对外宣传了高陵,使传统的优秀文化脉络,在高陵完成了根与根的对接!这可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难看出,作者是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几十年如一日,耗费了巨大精力去系统挖掘这些历史遗存的。大到名人轶事、古风珍藏,小到一村一院、母慈子孝等等,其有记有叙、有志有录,颇具“一字褒贬,春秋笔法”之爱憎。读来通俗易懂,毫无造作修饰之嫌。实在是正史的补遗、文献的味道。其内容说古察今,真实全面,庶几可窥一斑而观全豹。
  《桑梓情》的第二大特点,在于作者收入全书的洋洋300余首新旧体诗歌。这些诗歌取材广泛,涉及生活感悟、情感抒发、社会良知、责任担当各个方面。这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追寻真理、格物致理的高度浓缩。
  毋庸置疑,作者的精神世界是淡泊高尚的,其生活态度又是乐观豁达的。教书育人是他的神圣天职,文学情结是他的精神高地。对于本职,他心无旁骛,甘于奉献;在功成身退、进入垂暮之年时,他又不甘虚度剩余光阴,用恒久的文学情结,为他的精神高地迎来第二次青春。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盘点《桑梓情》全书,无论是散文卷还是诗歌卷,都不乏佳作。其所涉内容包罗万象,行文叙事精彩纷呈,不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而且还能陶冶情操、丰富地方人文历史,确如前文所言:文献的味道,文化的力量。
  当然,书中亦有个别文章略显应景,少数诗歌语句稍嫌平直,欠“曲径通幽”,应算是无伤大雅之美中不足。这类不足,实际上具有普遍性。
  诚祝马敬元老师在文学赋予他的第二个春天里,再续新章,再绘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