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米芾 《行书道祖帖卷》 纸本设色 27.7cm×44.4cm 上海博物馆藏
〔元〕 张中 《吴淞春水图》 纸本设色 64.6cm×26.6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燕吴八景图册》之一 绢本设色 26.1cm×24.8cm 1596年 上海博物馆藏
黄宾虹 《山水图》 纸本设色 127.1cm×65cm 1937年 上海博物馆藏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6月22日开幕,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出的146件(组)作品中,7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许多作品不仅对于普通公众乃至专业人士来说,均是第一次见面。本次特展共分上下场,8月9日进行换展,将展出赵孟頫、莫是龙等人十余件作品。
一次上海的书画考古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如果说,整部中国人文史,翰墨精神自始至终是其传承的思想和风骨。那么,就在这片“吴根越角”的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海上文脉,同样渊源流长。
这个展系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时间跨度从三国起至现当代逾千余年,通过“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为大家呈现。一方面较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另一方面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淳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更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
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空前繁荣,中国画各科亦相继形成与成熟,登上了画史古典主义艺术的高峰。宋元以降,文人画渐为主流,其发展从初创、确立至别开生面,其间真正起到引领意义的人物并不多。其中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影响身后近四百年,倘若加上董氏之外的海上千年书画成就,则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中对“艺脉/艺术成就”的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刘海粟等名家的画学经历,皆与上海密不可分。饶有意味的是,在文人画史上,尤其自其鼎盛期之后的绝大部分文人画家,大都成长、活动往来于同为太湖流域的地区:如上海、苏州、湖州、无锡、嘉兴、常熟、太仓、常州等,这与语言学上操阴柔之美的吴语系范围几乎相似,此系偶然现象,抑或于文化意义上有潜在联系?地处太湖流域,风土宜人、水陆便利的重镇——上海于元末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中心地带,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之后本土书画的格局与文脉,更对其后的持续发展及画史地位的不断攀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间发生的大规模聚“天下士”之人文迁徙,是继三国东吴后的盛况再现。
展览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以海上历代书画为线索,展现水系与文脉的交织与共融,关注上海自然风光、语言饮食、人文构成等风土人情于书画中的体现。海上书画无疑直接继承了元初钱选、赵孟頫以降至元四家的画学正脉,可谓嫡传。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亦梳理了继承元四家正脉又对“吴门画派”的开创产生深刻影响的上海“吴门前渊”和“吴门先驱”,其中以张中、温日观、马愈、金铉等为代表。
展览第三部分“鉴藏/艺术影响”梳理元末至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主要阶段,即“肇兴”(元末明初)、“四分天下”(明代中叶)、“高峰”(明末清初)及“半壁江山”(清末民初);同时,亦对包括上海历代书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内,探讨与呈现两者对其他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纵观上海近代美术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上海美术主要继承江南文人书画的传统余绪,并开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格局,是中国古典书画向现代美术转型的重要一环。上海近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血脉相连、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上海美术界的繁荣景象是海派文化的体现和缩影,其焕发出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成为上海城市品格的重要组成。展览第四部分“潮头/海上风华”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品涵盖海上画派、洋画运动、对上海近代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家及新中国美术作品,旨在较全面地展现海上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半部文人画史尽在海上
与其说这个展是对既往知识的梳理,不如说它是在创造新的知识。在书画展品旁不乏同样珍贵的古籍、印章等辅助展品,它们与书画一起共同构成了海上艺术的宏大叙事。展厅中,细心的观众在移步换景间,很容易发现穿插在展厅中的多个知识版面,除贯穿展览最重要的“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之外,还包括:“上海相关的早期书法作品例举”“书画中的上海自然与人文例举”“上海‘吴门画派先驱/前渊’例举”“上海历代书画鉴藏家例举”等。它们既是展览与展品的补充说明,也是围绕展览理念展开的拓展专题,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和学界进一步探讨。
本次展览利用多媒体等形式营造沉浸式氛围,于传统书画展陈亦有所突破。展厅入口的折角屏幕以裸眼3D效果,呈现了一部讲述海上千年艺脉的大片——《书画千年,相遇上海》。影片自两晋娓娓道来,将历代书画作品与今日上海实景一一对照,突出表现展品与上海之时空的关联,同时鼓励观众以走访的方式认识上海美术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品格。展览前言突破静态文字的形态,配有声音装置,按下按钮,在著名演员郭凯敏浑厚的男声朗读中,开启千年海上艺术之旅。
展览第一、第二、第三部分梳理古代上海书画,呈现于历代绘画馆。第四部分梳理百年来的近现代上海美术,呈现于历代书法馆。该展厅特别设置传统画禅室与海派书房小景,观众在展品环抱间仿若穿越到多元而波澜壮阔的20世纪。展览期间,每个月将于此上演小型音乐演奏会,在古琴、箫、钢琴等多种乐器的乐音中,带领观众共赏海上风华。记者了解到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还将于9月16日至17日,举办“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推动上海地区书画艺术与相关艺术史研究。相信本展览及其相关研究能成为上海博物馆东馆“海上书画馆”学术梳理的一个良好起点,共同推动美术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