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华阴:重温红色经典 缅怀革命先烈
渭南华阴:重温红色经典 缅怀革命先烈
采访团在“智取华山”八勇士雕塑前合影
张顺京为采访团介绍烈士陵园概况
荣军医院体检中心
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宋光)5月19日,渭南市“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团走进华阴市,重走八勇士“智取华山”路,认识“华山脚下守陵人”,了解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历史,重温那段红色经典岁月,传承革命先烈们的红色精神。
八勇士“智取华山”
巍巍华山,奇险观天下。华山的险峻让人惊叹,引人神往,但更多时候,人们面对华山望而却步。然而在1949年5月,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一举打破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千古神话,八勇士披荆斩棘,爬崖攀壁,跳涧越壑,出其不意奇袭华山北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颂的“神兵飞越天堑 英雄智取华山”红色传奇赞歌。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发动春季攻势,至3月,相继解放了陕西东府渭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荔解放前夕,驻大荔县城的国民党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兼第八保安区司令韩子佩逃到华阴县城,以华阴、华县为据点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妄图配合国民党正规军反扑渭北。3月底,韩子佩拼凑的陕西保安第六旅正式成立,下辖4个支队共700余人。韩自任旅长,姜秉公为副旅长,主要布防在渭河南岸。
1949年5月,第一野战军发动了陕中战役。至月底,潼关以西,宝鸡虢镇以东陇海铁路沿线各县大都解放。形势的发展使韩子佩反扑渭北的美梦化为泡影。就在5月20日西安解放的当天,韩子佩率保安六旅旅部及特务营100余人仓皇逃上华山,妄图凭借华山天险负隅顽抗。23日,大荔军分区路东总队到达华阴县城,派第一营营长王玉成带领两个连进驻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封锁了华山通道及两侧的峪口。
韩子佩逃上华山后,主要盘踞在西峰、北峰和南峰,并在北峰通往山下的青柯坪等要冲隘口修筑了工事,配备有机枪,戒备森严。韩子佩给部下打气说:“解放军不是神兵天将,没长翅膀,飞不上来!”接着,控制了山上各处庙宇内存放的全部物资,为了减少消耗,还将大部分道士、道姑赶下了山。
为确保陇海铁路畅通,配合大军西进,路东总队受令尽快消灭韩部,但韩部占据有利地形,不宜正面强攻。总队立即进行周密部署,一面增派兵力,加强华山峪口的警戒,并向青柯坪佯攻,监视迷惑山上守军;一面在当地群众中开展深入调查,寻找攀登华山的新路。6月1日,路东总队根据群众提供的初步线索,派侦察参谋刘吉尧带领由10人组成的侦察班进入华山东侧的黄甫峪。经过十多天的访贫问苦,赢得群众的支持。两岔口的樵夫王银生告诉侦察班通向华山的一条险道,并愿意带路一同前往。
6月13日午后,刘吉尧带领由孟俊甫、路德才、杨建东、杨党成、崔朝山、张自发等人组成的侦察分队,以王银生为向导,凭借仅有的竹竿、麻绳、铁钩等物品,冒着生命危险出发寻找上山路径。他们穿过猩猩沟,开始爬崖攀壁,跳涧越壑,连破“天井”“飞云峡”“吊石板”“青龙背”“老虎口”等五道险关,终于到达量掌山。天黑前到了华山北峰东侧脚下。l4日凌晨1时左右,刘吉尧率侦察分队迅速进至北峰,向沉睡的守兵突然袭击,只半小时将其全俘。黎明,侦察分队相继占领齐天洞、瘟神洞、百尺峡、千尺幢,切断了西峰、南峰守军的退路。驻守在西峰的韩子佩急令苍龙岭、群仙观守兵组织反攻。侦察分队与之激战一个小时,占领了苍龙岭,控制了金锁关,群仙观守兵缴械投降。接着,侦察分队又占领了青柯坪、三皇洞。至此,从北峰到玉泉院的“华山一条路”开通了。刘吉尧派道士下山向总队报捷。
路东总队接到捷报后,队长马华亭及政治部主任邓远率领部队上山增援,占领了东峰、中峰、南峰。至16日上午,北峰的人民解放军已数倍于西峰的国民党军。大荔地委和路东总队再次向韩子佩发出劝降书,并派代表到西峰进行谈判。此时,困守在西峰的韩子佩部已不足50人,且与逃往汉中的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及胡宗南部的电台联络也已中断。在此情势下,韩子佩签字投降,于19日缴出全部弹药,华山解放。
华山脚下的守陵人——张顺京
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华山镇街道北侧小巷内,建于1950年,园区面积6327.64平方米。2004年投资62.5万元,新建了面积近600平米、高三层的天福堂(专门安放骨灰),安放骨灰盒369个;2006年至2007年又投资60万元建成了标准的大理石墓座196个,重修了透视围墙,并种草绿化,硬化道路,经过历年改建修缮,陵园环境庄严肃穆、整齐有序。在烈士陵园大门内向南约20米处,有一面积约为30平方米的陵墓,四周砖砌围栏,中央有一约2米高的墓塔,塔中的汉白玉碑石上写着“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延威将军胡公笠僧之墓”,这是国民革命军官兵为在辛亥革命中做出卓著贡献的副总司令胡景翼敬立的碑。碑后的围栏上镶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其撰写的碑文。
由烈士陵园接待室向北约30米处有一面积约为35平方米的陵墓,墓前并列三块高大的石碑,中间一块写着“辛亥革命先烈刘允丞之墓”,左侧是于右任、右侧是冯玉祥将军为刘允丞(原国民政府国务委员)撰写的碑文,陵墓背后镶有孙中山、章炳麟等人撰写的墓志和对联。
在烈士陵园里,有一位退伍老兵默默守护陵园四十载,被誉为“华山脚下的守陵人”,他就是张顺京。
张顺京生于1958年4月,1978年11月应征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掩护战友不幸被炮弹炸伤致残,被评为一级残疾军人。1980年退伍到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成为一名休养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顺京路过烈士陵园时,发现陵园很简陋,没有人看护。身为曾经的战士,他毅然决然向组织申请,调他到烈士陵园,守护这些战友们。
40年来,他为逝去的战友守陵,忍受头皮和身体上残留的弹片创伤,不顾妻子儿女在阴森环境中的惊恐,执著地坚守着。守护期间,他积极改善陵园环境,多方争取资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整了190座大理石墓碑,建起了60米透视墙。为祭扫者开辟了手植园,种植麦冬绿化陵园。几十年来,他义务向祭扫的部队官兵、干部职工、党团员讲解烈士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百余场,受教育人数多达万人。他坚守在这块阵地上,把继承先烈牺牲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像一根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张顺京说:“守陵40年,有人说我傻,可是我觉得为牺牲的战友守陵,很值!”
华山脚下的“红色医院”——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简称省荣军医院)前身是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于1938年在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八路军荣誉军人教导院”。1949年从延安迁至华山脚下,1986年更名为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83年来收治革命战争时期和和平年代的伤残军人三万余人。他们当中有在井冈山给朱德总司令当过勤务兵的老红军杨银发,有教毛岸英务农的边区劳模郝光华……省荣军医院为捍卫国家尊严、民族尊严、巩固国防和服务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有1-4级残疾军人39人,在全国优抚医院中享有“全国荣军第一院”之称。
中共华阴市委书记、华山景区党工委书记朱忠效说:“华阴将按照建设‘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用活用好华山‘金字招牌’,统筹做好山上、山下‘两篇文章’,全力发展以大华山旅游为龙头品牌的山水景观游、农业观光游、人文历史游、红色文化游等旅游产业,用独有的文化品牌形成特色优势,提升大华山旅游品牌。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