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5日
五人行 ——观“五行草堂”新作有感
五人行 ——观“五行草堂”新作有感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至于在每个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中,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似乎都有某种熟知、固定的模式。作为当代中国画家,在强大的传统面前,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实属不易!
  2020年,因为疫情让整个世界都静下来的特殊年份,美术活动也停止了。远离平日的喧嚣,画家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机缘巧合,我认识了刚刚发起成立“五行草堂”的几位中青年画家,看到了他们的新作,如沐春风,春的活力与气息扑面而来。
  当代著名画家罗平安先生门下弟子、学生众多,其中刁宏斌、张红军、曹宏岗、赵清、刘尧五位偶尔观展相聚交流,十分投缘,遂学竹林雅集,因五人斋号由师父所取,均含草字,于是结社“五行草堂”。“五”寓意各有特长,五指成拳则更有力量。几位画家艺术追求相似、经历相仿,早年均就读于高校美术专业,又都常年坚持创作,深受其师罗平安先生影响。
  中国画代代相传,在承传中变化、发展直至今天。人们对绘画的艺术认知及审美判断与日常生活经验常常混为一谈,以习惯为依据判断一切事物。值得注意的是,与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面对罗平安先生的绘画作品,习惯与常识已不起作用一样,五行草堂的画风也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罗平安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师从于长安画派重要代表性画家方济众先生。从历史角度看,整个长安画派就是以生活与传统的当代融合、创造为宗旨,在时代中求变革的产物。到了罗平安时代,产生出化学式的变化与效应,从吸纳转化为散发,成就了其独特的绘画观念、风格和道路,与长安画派渐行渐远。
  罗平安先生的艺术实践,带动了国内一大批画家走上探索之路,在他的影响下,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画家,因此被称为“罗平安现象”。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五行草堂”的艺术追求。
  观“五行草堂”各位画家的作品,画中很难找到传统中国画的模式,也模糊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的狭隘内容类型界限,他们将目光转入现实生活的形象,以西部黄土地、建筑、花鸟的平面扩展构成平置的画面,笔墨于此进行组合性构建,用局部细节化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通过对自然形象的感受与表达,挖掘出具有个性特征的笔墨造型语言、结构模式和个人风格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以集体亮相,但五人的绘画特征依旧个性十足。
  中国画的创作不仅是对物象的描写,更是以有限刻画无限,旨在意境的创造。笔墨藉自然生发、变化,并随画家直觉感悟而形成新的笔墨语言和造型结构。这其中蕴涵着画家的主体意识,也蕴涵着绘画的新观念。笔墨一直是支撑中国画的基本质素,这一质素在五人创作实践中,从开放的依附自然视觉形象的描写向着更具张力、更具可延展生长的符号特征转化,画面因此而更加单纯和形式化。观五人作品,剥离了人们所习惯的对笔墨认识的观念,他们将笔墨简化,并彻底平面化、符号化和表现化,使其更具视觉造型的凝聚感和表现力。
  “罗平安现象”的意义在于创造性地拓展出具有当代性的绘画模式。他是一位立足于当代笔墨语言创造及绘画构建的画家。受其深刻影响,“五行草堂”画家的绘画并未以深刻的社会形象或主题见长,亦未显示描写刻画的超群技艺,更未有左顾右盼地迎合心态,而是在做一个画家应做的事,他们更关注绘画的创造,展现新的观念、新的形式、新的笔墨……
  “五行草堂”的画家们大都有自己繁忙的本职工作,创作要克服许多困难,但也正基于此,少了很多专职画家指定题材和完成任务的压力,故更见真我,更能释放自己。我所了解的其中几位画家,勤于吃苦、勇于探索,在创作采风过程中走遍陕北陕南关中,近距离接触父老乡亲,体验西北淳朴的乡村生活,这可能也是传承了长安画派的精髓和长安画派的一点点印记吧。
  墨分五彩,如晕华章。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更注重“表现”与“写意”,更关注“内涵”与“意境”。如果说十九和二十世纪西风东渐,油画蔚然成风,那么,二十一世纪必将有望成为中国画的时代。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自有担当。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画本源、底线与创新尤为重要。正如“五行草堂”成立时之初衷:尊师重道,弘扬艺术,虽师出同门,画风相近,然力求个性,独创丹青,不追庙堂,但求大道。
  或许,面对“五行草堂”几位画家的作品,人们只要摘下一切固有观念的眼镜,抛却常识和习惯,直接用一己之鲜活生命去体验、去感受,用眼睛去看、去感觉它自身的魅力就足够了!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