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蓝剑 全媒体记者 魏韬)5月10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主办,汉滨区文化馆承办的全省“乡村振兴 非遗先行”实践提升班在安康市汉滨区开班。在为期4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省市区县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及基层非遗传承人6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学习。
本次提升班旨在以培训的形式,通过讲座、调研和经验交流分享,推进我省非遗传承工作进一步融入到乡村振兴,同时促进非遗传承工作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高质量发展,总结非遗保护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的积极推动作用,集中展示、展现和交流陕西非遗保护中乡村振兴的优秀实践经验,全面推进全省非遗保护和带动乡村振兴。
汉滨区非遗项目“牛肉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新发在发言中说,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好这一非遗项目,在脱贫攻坚战中,引导农户计划种植,定价收购,农业产品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助力农户脱贫致富。先后在八个镇推行了“企业+农户”经营发展模式,帮助当地农户建立种植基地,带动120多户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包种包收,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人均年收入7000元。不仅解决了村民卖菜难和收入低的问题,还为企业创新食品工艺、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做了铺垫,也为打赢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出了一份力。
据省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白拴锁介绍,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文旅部原副部长项兆伦谈非遗的视频教学,也有来自基层非遗传承人“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的专题讲座,还有安康优秀非遗项目“牛肉酱制作技艺”“泸康酒酿造技艺”实地考察和汉滨区非遗项目“牛肉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新发、“宜君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田亚莉、“临渭草编”代表性传承人陈春苗等12名传承人经验交流。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次提升班办得好,有特点、有亮点、接地气、收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