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仵军智 全媒体记者 魏韬)5月1日,在宝鸡市凤翔区糜杆桥镇太相寺村天柱山大像寺庙院内,举行了苏轼诗碑、大像寺碑立碑仪式,西安市诸多乡村文化研究学者、书法家,宝鸡地区相关地域文化研究专家、苏轼文化爱好者等三十余人参加了活动,西安市民乐团体、宝鸡秦腔表演班社、凤翔西府曲子自乐班等进行助兴演出。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尚德崇文、缅怀先贤,增强民众传统文化认知和地域文化自豪感,是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民众“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内容。规范的、积极向上的民间活动是乡村人际交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尊重乡村民众朴素信仰、祈福纳祥的前提下,能增加民众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起到“以文化之”的效果,此次苏学士碑、大像寺碑的落成,就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古大像寺,是传承一千多年的西府名刹,与东边距其五公里的北魏时始建的石佛寺,西边距其三公里的姜嫄庙一起,共同构成了岍山脚下的一道文化脉络,对仰韶、龙山文化研究、炎帝文化研究、西周文化研究,以及魏晋隋唐以来的佛教、道教文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古大像寺盖为隋文帝兴佛时恭建,一千多年来,几废几兴,历经沧桑,后辟为学庠,启迪蒙童。宋明以来成为凤翔地方官员敬天祈雨、观稼出游、查访民情的重要场所。由文化学者王庆先生执笔完成的《大像寺碑记》详细记述了大像寺的兴衰更替,遍查文献资料,勘正谬误,成为研究大像寺历史沿革的新文献。由著名画家阮班超先生绘制的苏轼画像和王庆先生书写苏轼诗文的苏学士碑,呈现了一代大文豪苏轼初仕凤翔时的田园情怀。据《凤翔府志》载,宋仁宗嘉祐六年,时年二十六岁的苏轼,以将仕郎,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身份,前往北山游览大像寺,品茗金沙泉,撰写了《大像寺》诗。
苏轼诗碑、大像寺碑的落成,不仅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也具有增强当下乡村民众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