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4月28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了解到,该院编撰的《陕西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实践》一书近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世界上众多的文化遗产类型中,“工业遗产”是一个年轻的类型。它通常指18世纪以来,以采用钢铁等新材料、煤炭和石油等新能源,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存。
陕西省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集聚地之一。“三线建设”时期和其他各个时期的“五年计划”所建设的军工、精密仪器设备、机床、机械加工、电力电缆、纺织、化工、石油管线、航空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这些企业为陕西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方案》。陕西省文物局结合国务院下发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方案”,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防办等多个部门联合,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陕西省工业遗产开展调查。
《陕西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实践》共收录96处陕西工业遗产信息,是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展现。这些工业遗产分布于汉中、宝鸡、渭南、铜川、商洛、榆林、安康、西安及咸阳地区,截至2020年,已有18处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至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工业遗产保护概述部分从中国工业发展、陕西工业发展及工业遗产保护概念等方面进行了概述;陕西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实践从工业遗产价值、工业遗产保护思考及陕西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实践的部分案例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与分析;陕西省工业遗产现状则是将陕西省工业遗产各地调查的情况进行了梳理与提炼,将较有遗产价值的实物,包括典型性建筑物,代表性设备等工业遗存,还包括企业证书、奖状、照片、相关书籍、工艺流程、设计图纸等呈现出来,较为全面、客观、细致地反映了陕西省工业遗产现状;陕西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实录依据调查走访及企业申报的材料,包括了现存的典型建筑物、代表性机器设备、企业现有工业遗存的价值及企业档案资料保存状况。
该书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陕西省工业遗产保存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地在实践、再利用中的创新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该书的出版建立了陕西省工业遗产档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制定陕西省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