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解释春风无限情 ——阿莹和他的《李白在长安》
解释春风无限情 ——阿莹和他的《李白在长安》
秦腔《李白长安行》剧照 苏保平/摄
一座长安城,千载家国梦。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户之村,不废诵读,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无不激荡在阿莹的笔端。
陕西是中国大地的原点,是当代中国的地理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陕西历史的悠久和文化发展的完整,在全中国是无与伦比的,在全世界亦是罕见的。从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到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半坡氏族文化,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的灿烂历史,再到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岁月,都在陕西大地上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陕西,是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历史中,陕西就占去了一千年的辉煌,西安则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周秦汉唐四个著名王朝和汉唐两朝盛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哪个城市,能够与这里比肩。唐朝以降,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南迁移,然而即便如此,陕西作为战略要地和西北重镇,仍然以强大的动力和惯性、坚韧的生命力,将这里的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向前推进,这种一以贯之、薪火相传的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气韵所在。
阿莹生于斯长于斯,执掌太常经年,对这里一往情深,他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恣肆的叙事激情敏锐捕捉了西北文化的精神特质,深刻地注释着其背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关注着陕西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标志性作用、决定性价值。阿莹的文字充满了黄土高原的丰厚和戏谑,充满历史的诡谲和诗意的奇想,从敦实的石鼓山到巍峨的秦岭山脉,从神话的远古到神祇的现今,从出题的祖先到答题的子孙,阿莹用看似憨朴的叙述讲述了岁月的机锋、历史的机智,从而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他的文学,不仅从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中汲取了营养,而且将人类的普遍处境逼真地反映出来,殊为难得。
2013年,阿莹创作了歌剧《大明宫赋》;2017年,在《大明宫赋》的基础上,又创作了秦腔《李白在长安》。阿莹是一个有着严肃创作态度、勤恳创作精神的作家,从《大明宫赋》到《李白在长安》,便可一窥全豹。“受邀撰写有关大明宫的歌剧剧本,原以为写上几稿就可以交差的,却没想到剧本受到各方的重视,改来改去,也不知改了多少稿,那清样已有三四十本,摞起来已快半米厚了,最后总算定了稿,可回头看去与那最初的结构,甚至主要人物都有了重大变化。”在创作笔记中,阿莹感慨,这便是歌剧《大明宫赋》的问世。此后,正巧戏剧研究院邀他写部李白的秦腔,他便将剧本做了较大规模的修改。阿莹在中国通史中找到一段关于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向唐王朝索取五经故事的记载,“于是,我把最初的稿本铺开来,强化了李白在剧中的形象。首先着意把与李白有关的传说加以艺术处理,比如,降辇迎接、力士脱靴、赐金还乡等穿插到情节中;其次把李白的《将进酒》和《行路难》让主人公在剧中吟出,前者反映了一代诗仙的气魄和自信,后者反映了诗人经历了宫中磨难对人世的感叹。而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尽管是诗人的奉迎之作,但写得美轮美奂,精妙传神,正表现了诗人如虹的才气。”
《李白在长安》以大唐开元、天宝年间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代诗仙李白的浪漫人生。公元七世纪以来,丝绸之路——这条横贯东西方的商路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而且对东西方经济和社会交流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当时的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某些领域仍有滞后的方面,特别是唐王朝长期禁止经史典籍通过丝绸之路出关传播,以防止经典中的战法计谋被外番借用,危及唐朝安全。阿莹通过挖掘史料,发现诗人李白不但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也是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他别具匠心地设计了李白和丝绸之路的叙事情节。李白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巧妙地在解除朝廷书禁方面发挥了作用,从而使大唐经典通过丝路传播,让中华文化传播域外,影响了整个世界。
李白出生于丝绸之路上的中亚碎叶城,在成长过程中游历过丝绸之路上的很多地方,他是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成长起来的诗人,也是丝绸之路文明沟通中的重要符号。天宝年间,李白进宫为翰林待诏以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又冒着激怒皇帝和得罪权臣李林甫高力士的风险,大胆劝谏皇帝开放书禁,允许中华经史典籍传播域外,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
在入宫为官后,李白遇到了新科进士薛仁和宫廷乐女花燕,二人青梅竹马、真心相爱,却因花燕入宫而不能相守。后薛仁因抄录经典被抓。李白被二人的真情所感动,在力谏唐明皇开放书禁的同时,也劝皇帝能够成全薛花二人的爱情,以展大唐皇帝的德高仁厚,也展示了李白的人文情怀,最终唐明皇被李白的执着打动,最终由于开放了书禁,无理由再阻薛花二人,终于在杨贵妃的劝说下放他们出宫团圆。而李白也在此过程中看清了自己入宫只是为皇帝消遣助兴,一个区区的“待诏”而已,不能上朝堂议事,也不能为社稷奉献良策,总之并不能施展才华为国效力,最终毅然辞去官职归隐江湖。
《李白在长安》情节起伏跌宕、曲折递进,唱腔婉转悲昂、曲中藏幽。作者通过李白在诗歌、爱情、官场的遭际,展现了他的成长、成熟,表现了李白作为文学家、诗人在丝绸之路交流中对文化传播的重要贡献,以及他为成全一段传奇爱情而不惧触怒皇权的高贵品格,塑造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形象。
李白曾经创作三首《清平调》,赞颂杨贵妃的闭月羞花之美,最后一首中有一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的不仅是君王的患得患失,更是他自己的无限惆怅。其实,有唐一朝从天宝开始,便渐渐走向衰微。在这种意义上,阿莹在剧中反复使用《清平调》来吟咏爱情,不乏深意。这里,我们不妨将李白的诗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改一个字,用作阿莹对长安城、家国梦无限深情的诠释。
(编者注:《李白在长安》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搬上舞台时更名为《李白长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