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7日
本期画坛之星·刘宁
本期画坛之星·刘宁

  刘宁,1984年生,山东禹城人。200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导师为刘永杰教授。现为铜川书画院专职画家、展览策划部副主任,二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格桑花》《大师来了》《转经人》等多幅作品先后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画学会、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展览30余次。
刘宁 《重温》 纸本设色 200cm×190cm 2020年

  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描表现性
  ○刘 宁
  观摩东西方的传统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线条是作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线条是绘画的起源。在我国,线条的运用历经了多个时期,不断成熟,有着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描更是有着独特的表现。
  线描的艺术价值
  线条实际上是一种笔触,在中国工笔画中,这种笔触的展现体现出了极高的美感和艺术感。我国工笔画对于线条的运用有着十分严格的基本程式,要求将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韵律充分展现,我国当代工笔画画家罗寒蕾更是将工笔画的白描比喻成音乐,认为应该运用线条去表现出作品的美感,类似于控制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每一幅工笔画作品的线造型都最终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值,如果仅仅将线条作为勾勒画面的工具,那么即便画工高超,也很难表现出作品的艺术美感。因此可以说,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在线条中融入了绘画者的情感态度。
  古代画作中线描的发展及表现性
  在我国,人物画的画科形成时间最早,也发展得最为成熟。考古研究显示,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熟练地运用线描造型来绘制帛画了。但是早期的人物画线描并不精细,多粗犷豪放,以写意为主。后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了“六法论”及“传神论”,工笔人物画的线条造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也为之后线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朝时期,我国的工笔人物画技法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打破了过去人物线条单纯、缺少粗细变化的单一局面,线条的表现形式开始变得多样化。该时期的“画圣”吴道子就善于运用不同粗细、轻重的线条勾画出和谐且多变的画面,还开创了“莼菜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人物衣带随风飘动的线条。后吴道子将画作的墨彩削弱,发展出了“吴装”,在此基础上完全进行墨线描绘便成为了“白画”,这也是后来白描发展的根基。
  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描表现性
  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描延续了传统的线条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进一步挖掘线描的表现力,并将我国各个流派乃至西方的绘画精髓吸收,运用不同的纹样、肌理、质感表现出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我国现代工笔画画家罗寒蕾的作品以细腻、唯美为特征,整幅画面都是由不同的线条共同编织起来的。她通过临摹古画的方式掌握传统的线描特色,再加入自己的风格和技法进行绘画创作,最终达到了以线化面的效果,也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线描的轻重缓急,并且不同的线条表现出的性质不同,在画面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质感及空间感,也彰显出了人物的神态面貌。
  运用线条能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纹理,比如用粗细均匀的细线条可表现出人物的毛发。为了表现出不同衣物的材质,需要运用不同的描法,但是最终都需要使画面平面化。作者罗寒蕾在这方面习惯用纹理代替纹样,利用线排列的疏密变化表现出虚实关系。比如,通过用线排列出带有粗细变化的纹理来刻画人物的头发,代替色块的平涂渲染,整个人物的形象全部用白描勾线的方式勾画出来,显得极为细腻。在衣物和服饰的处理上,罗寒蕾更是善于运用不同的纹理排列来为物品赋予生命力,表现出不同服饰在质感、纹理上的差异。比如,用典型的平行纹理排列来表现牛仔服装。带有绒毛的衣领远处看来十分逼真,近看可以发现运用了极为细小的线条,并且有规律地排布着,丰富性与整体性都得以表现。如此饱满的画面,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及物品,正是通过线条的编织才得以体现的。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特色彰显出了线条所具有的气质,它将中西方的工笔人物画风格鲜明地区分开来。线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绘画中,但是我国的线描绘画作品却往往能够表达出更为丰富的情感,这与线描在我国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不无关系。如今,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描被赋予了特殊的表现意义,需要运用线条去表现出人物的神韵、情感,衣物的质感,画面的动态感,并且成为了人物画的主要造型手段。画者无论是采用传统的表现方式,还是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最终都是通过控制笔墨的手法、力道来将线条本身蕴含的美感进行淋漓尽致地表现。
  线描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灵魂,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不仅需要多练习线描的手法,还应该学习历朝历代的线描表现风格,将传统技法与新的技法融合,树立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从而更好地在作品中表现出人物的情感、衣物的材质以及整体的空间感。
刘宁 《大喇嘛之一》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15年

刘宁 《格桑花》 纸本设色 190cm×120cm 2016年

刘宁 《上工》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16年

刘宁 《大夏河的子民》 纸本设色 200×120cm 2015年

刘宁 《立等可取》 纸本设色 190cm×120cm 2014年

刘宁 《古镇迎来踏青客》 纸本设色 210cm×140cm 2020年

刘宁 《三秦祖孙之行摄中国》 纸本设色 180cm×90cm 2020年

刘宁 《幸福晚年之不老女兵》 纸本设色 136cm×70cm 2019年

刘宁 《生如夏花》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16年

刘宁 《清晨》 纸本设色 136cm×70cm 2014年

刘宁 《“走”出雷神山》 纸本设色 190cm×160cm 2020年

刘宁 《大师来了》 纸本设色 200cm×210cm 2016年

刘宁 《如烟往事·家音》 纸本设色 190cm×160cm 2017年

刘宁 《慕名而来之一》 纸本设色 238cm×124cm 2019年

刘宁 《慕名而来之二》 纸本设色 122cm×76cm 2019年

刘宁 《致敬逆行者》 纸本设色 130cm×76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