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22日
论 王 羲 之 的 书 法(上)
论 王 羲 之 的 书 法(上)

  这个命题可以作为正论和反论两种。
  所谓正论,就是认为这个命题是真,即王羲之的书法确实是后人无法逾越的书法经典。
  所谓反论,就是认为这个命题是假,即如我们在书法的时代性讨论中说的那样,书法是有时代性的,因而即使如王羲之这样的书圣也只是他那个时代的书法典型代表,或者说他只是书法发展长河若干个时代书法经典中的其中一个,正如他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的《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一样,其书法的艺术成就其实是各有千秋的,而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则主要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承接渊源上划分的,最起码《兰亭序》并不包含和涵盖《祭侄文稿》和《寒食帖》的精神内容和艺术要素,或者反过来说,后面二者无论从精神理念和艺术形式上对前者都有突破和创新。因而,从这个意义讲,至少从这个意义上看,王羲之的书法都不能看作是后人无法逾越的书法经典。以上就是反论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由。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假的,无须讨论的。
  现在我返回来谈正论。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命题呢?
  初起大概是人们的一种感觉或很多人的看法,似乎未必可靠。但作为理论研究的命题,却并不是人们臆造出来的。我说不是臆造出来的,有两个方面的根据。一是把中国书法当作一个整体,单从外在形式上看,王羲之的小楷、行书(包括手札)、草书,其端庄、秀美和规范都是无可比拟的,其书法成就最高,尤其是以正方形为多的方块状的规范性,使中国的汉字和书法(今体书)形体在他的书作中定格,从而形成了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样态),而此后的楷、行、草一类的书法创作则主要以其为源头;另一个王羲之的书法是原创,就如同唱歌的原唱一样,原唱一出,之后的人唱得再好,人们也总是以原唱为标准衡量其好坏,这是人艺术认知的心理特征和习惯行为,当然还由于原创本身包含了其艺术形式最基本的艺术要素的缘故。
  由于以上两个情况,王羲之以第一行书为代表的书法作品就成为中国书法的标志和象征,对于一般非专门研究书法的人,包括绝大多数的书法家在内,大都会把王羲之书法摆在一个可望不可即的高位仰视之,无论自己包括王羲之之后的所有人写得多好,都不会认为能够超越王羲之。
  以上两点讲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会被人们看作是不可超越的形成原因。不过,这还不是王羲之书法真正成了中国书法永恒经典的根据。(元博论书连载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