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3日
谈 中 国 画 的 基 本 功
谈 中 国 画 的 基 本 功
崔子范 《春江水暖》 纸本设色 83cm×50.7cm 199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清〕 八大山人 《荷花小鸟图》 纸本水墨 127cm×46cm 故宫博物院藏

  大家都在研究基本功,从我和同志们交换的意见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中国画有四个基本功:造型能力、笔墨功夫、观察方法、文学修养。
  一是造型能力。现在往往在美术院校争论的问题还是在搞不搞素描,这一个问题他们也让我表态,我想素描本身就是一类画种,我没有研究,也没有专门去学,因为我们那个时代对素描不重视。徐悲鸿老先生的素描是相当好的,大家不要去否定他,当然素描也不只是一个风格,风格也很多,但是不管怎么样画油画学了还是很好的。国画一部分能用上,一部分不用,一部分不能这么用,特别是画山水、花鸟,有一些就不用,不需要那么强的实践,因为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人物画要求一点也没有多大错误。我对素描没有很好地学,中国画的人物画有一些也不需要那么严格,它要求太死太严格了。不管怎么样我们搞造型的,素描也好、写生也好、白描也好,我们应该加强我们的造型能力。我个人的造型能力不高,练的时间比较少,光靠一点小聪明,有时候很吃亏。造型能力这个问题应该是统一的,因为我们就是造型,我们搞美术其实就是造型,这样说古人也不反对的,任伯年造型能力相当强,齐白石的造型能力也不差的,你们看到他的花鸟功底造型相当好、相当严格,所以造型能力的高低还是很重要的。至于说哪一些不应该用到中国画里,哪一些该用,怎么用,这个需要再研究,这是关于造型的第一个问题。
  当然造型还应该包括第二个问题,塑造典型,应该包括这一个问题,从里面选择一些东西、塑造典型,当然塑造典型并不要求在写生的时间上下多少功夫,但是里面很多典型还是应该注意的。比如画牡丹花,从要开的时候到半开的时候再到全开的时候,什么正的、反的,从叶怎么长的,从光画叶,到画秆,包括秆什么样,整个全过程都让你自己搞,那时候的教法我个人感觉没有多大局限性,他是上海美专毕业的。我个人感觉造型能力多点少点,应该包括两面,一方面是客观的,一方面应该多选择一些典型,有一些典型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有时候好像花的时间太多了,比如画牡丹一坐半天,光画一个花,一画就是半天,当然开始的时候可以,老先生还那么画就耽误时间了,应该看看各个画法,不要再画了。吴冠中老先生这次也来了,他和我关系很好,我说吴老你应该转移重点了,我说你收集的素材够用了,你赶快创作吧,你不然死了以后再想创作就晚了,没有用了。他就笑,他要转移重点。
  一般的同学,20岁以前应该把基本功练好,20岁到40岁左右应该是收集素材,40岁到60岁应该有创作出来的东西了,60岁以后那就会有特殊情况了,当然现在的人70岁的不少,现在的老先生80多岁画画都不行了,没有生活了。20岁以前练好,20到40岁收集素材,40到60岁要拿出东西,当然这是主要的,40岁也得画,但那时候很多东西基本上还不清楚。就这样我们也比国外落后,国外人家那些教授都是30岁,人家教授都很年轻,在中国好像60岁以后还当不了教授。
  二是笔墨功夫,现在美术院校注意得不够,中国画表现的艺术性就是笔墨功夫,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一生就得这么一个便宜,我讲讲我个人的经历。笔墨功夫在我们上学的时候,6岁、7岁上学,我实际上是6岁上学。第一天上学,先生什么也不拿,先给一个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先让你学这个,首先得写这个,叫你能够坐下,坐下还得这么战战兢兢地写,不再想站起来,苦读寒窗,就得这么写。现在不同了,现在都写钢笔字,画中国画得学笔墨,所以这个得增加时间,不能光怪美术院校,但是美术院校对这方面不重视,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现在三四十岁的同志困难就在这里,没有上这一课。
  笔墨我简单地讲,什么叫笔?“笔”字是两个意思,一个是用笔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基本功。我们说书画同源,画山水也好,画花鸟也好,画人物也好,你用笔怎么点,怎么操作,都是这一个字,当然有变化,基本上还是这个东西。第二个用笔的方法就是笔路,比较飘洒一点的行草,你们研究画得研究研究它的书法。举举例子同学们就知道了,好比我们花鸟画,徐青藤的画主要的是以草书为主,但是必须清楚他里头有篆隶,没有这个容易飘浮。吴昌硕基本上以篆隶为主,八大和齐白石的基本上以行书为主。齐白石我讲一下,因为他是北京画院的名誉院长,画的时间也比较长了,他开始画金冬心,最后选的李北海,所以齐白石老先生对我说你千万不要学我的,你的书法和我的不一样,他说我还放不开。齐白石的东西主要是行书,他的篆隶不多,但是不能说没有,好比他学金冬心的。石涛基本上是隶书,隶里面有行。画山水不练隶书不行,隶书对山水画帮助很大。画大写意花鸟画不管怎么样练练篆书,因为篆书对大写意花鸟画特别需要。我们讲究笔,讲究用笔的方法,行笔的路线,笔路这个词有的同志用其他的名词,有的人光用一个样子画显得不够。我们用这些,把中国的书法用到画里,同志们要知道画并不等于就是书法,假如我们仅仅是练一两样那我们的画就要出问题了,要参考着多种东西来实践。以篆隶为主必须以行草为辅,假如不加容易呆板,为什么,用笔太重了,太繁了。用得好的是吴昌硕,他以篆隶为主,又加上行草,他的画苍茫浑厚而且不呆板,只用一样,不用另一面,对立面不用,或用得不够就容易出毛病。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有三大菜系,四川菜系、广东菜系、山东菜系,四川以辣为主是好的,但是里面如果不加酸辣或者甜辣那就太辣了,不行,味道不足。以行草为主,而不加篆隶,画就太飘了,不耐看。简单举一个例子,任伯年的画,他可有本事,能力相当高,但是画不耐看,缺乏篆隶,如果有篆隶就了不起了。
  不要说把笔墨讲得虚拟化,我讲的是基本的。墨是颜色,中国画把墨当成颜色,把墨看得很美,画面中不加墨不行,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也是一个好的传统。但是同志们必须知道,中国画用色的方法同画水彩画不一样,要跟用墨的方法一样,不能把用色和用墨完全分开,完全分开是错的。简单地讲墨就是色。用颜色的方法也和用墨的方法一样。笔墨就讲到这,下来就靠同志们来研究。有很多老同志讲得很有新意,当然笔墨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琢磨不透那也不行,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
  三是观察方法,在这可以简单地讲一下其他的观察方法,我们一生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好比军事观察,一个军事天才,走到哪里都喜欢观察军事,过去我们打仗,一到地方首先得看看地形,地形怎么样,敌人来了我们能打就打,打不了我们怎么撤,形成一种军事上的观察方法。第二种好比生产,用生产的方法观察,好比我们说种葡萄,当年我们下放去种葡萄,怎么剪枝,怎么剪能够生长得多,是从这个角度观察,这是在生产科学上的观察能力。再讲经济上的观察,大经济学家观察的就是经济形势,什么国际上的风云,他从小就会形成观察这方面的习惯。
  我们从事艺术的观察和画画的观察,就是从艺术角度来观察,比如这个人讲得怎么样,画起来是什么样,是从这个方面观察。有艺术天才的在年幼的时候就具有这种对客观的观察能力。我们观察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假如我们当初是用科学的方法观察,那可能我们成了农业科学专家。假如我们当时领着战士打仗,我们就成了军事专家。如果当时我们研究经济,可能我们就成了经济专家。我们从年幼的时候爱画画,所以就形成了艺术的观察和画画的观察方法,所以观察方法怎么形成,还是从这上面形成的。就是我们当初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的,我们一生经常用什么眼光来观察,这就是艺术视觉的来源。比如说某某同志很有艺术天才,依然是从养成的观察习惯这儿来的。好比说遗传,假如他父母是个画家,各种原因送到另一家去养大了,他是不是就有艺术天才就不一定。如果一个人父母并不会画画,但是他从小接触的人是搞绘画的,也许可以成为画家,这需要先天也需要后天,但是从我个人来说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因为我父母都不会画画,我父母是搞生产的。但我从小接触过很多画画的人,所以后天就是这么来的,从而形成了画画的观察方法。我们画院有几个年轻同志,他说老崔你不要干学术工作,你不是那个材料,你就画画,你画画很激动,性格也很随和,所以这个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
  艺术生活再讲一个问题,20岁以前是很重要的,大家问我的画风怎么形成的,是20岁以前形成的,怎么形成这种观察习惯的呢?因为我是山东人,而且是莱阳县人,我那个县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有梁山的味道在里头,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时代的东西多一些,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家乡这些东西都有了,我们家乡老百姓大部分在外面的三个地区,一个是东北,包括过去黑龙江一带,第二个在潮汕,第三个在日本,我们家乡在这三个地方的人一到春节回家的时候你看穿什么颜色衣服的都有,各种样式的都有。我们和济南完全不一样,济南封建得相当厉害,我们感觉它比我们至少晚半个世纪。所以既有时尚的一部分东西,又有先进的东西,封建的东西比较少,不像济南、青岛还是民族的东西多。我年幼的时候家乡就已经形成了这么一种生活环境,艺术方面你们能看到,有一些民间的东西比较多,这一部分东西包括莱阳的剪纸、蓬莱的剪纸。
  艺术风格方面的形成基本上就是在这些方面,首先还是吴昌硕,笔墨方面我基本上从他这儿来的,以篆隶为主,也有行草,这是一方面。我感觉他的东西苍劲浑厚,而且也并不呆板,虽然有点封建东西,这一点也必须说明,但是基本上光讲笔墨不讲他的构思构图,笔墨还是可取的。只要是我们加上一些时代面貌的东西,他那个笔墨不会影响时代的东西,这是他。
  影响我比较大的是八大山人,八大主要是构图构思方面。我们讲八大的构图是很简练概括的,但是并不感觉简单化。今天我们来看,该减的就要减,该繁的也要繁,但是繁并不等于不简练,用繁的办法表达出简练概括,就像写文章一样,我们用三百个字就不要用三百零一个字,一千字就是一千字,也不能减到三百字,这都是简练概括。需要三千字的时候我们减到一千,再减就成简单化了,五百字可以减到三百字。一张画有多大,有多少笔墨,画什么内容,表达什么,都有区别。另一方面加上我是山东人的性格,简单概括并不等于简单化。吴昌硕笔墨是很好的,八大主要是构图方面简练概括,把他的立意表达了出来,徐青藤的画主要是潇洒泼辣,他把文人画往前推进了一步,过去的文人画不讲究泼辣,而他却相当地泼辣。大家所看到他画的葡萄潇洒且泼辣。
  下面谈谈齐白石,齐白石的画展出不多,他的笔墨没超过这三个人,没有超过八大,也没有超过吴昌硕,更没有超过徐青藤,但是为什么他成为一代大师,我的理解就是生活气息足,生活多。前三个人加起来也没有他的生活多,读他的画会一下子就把你抓住了,不管他笔墨,你就看他表现生活的生动。他的画没有多少笔墨,但是了不起。齐白石的用色基本都是单色,他用大块的单色,但是他把生活尽量都给抓住了,画几只青蛙、几只螃蟹、几只蟾蜍,没有生活不行,齐白石越老画得越好,所以你得有生活。没有生活你老了从哪里来的东西,到老了就没有东西了,要想老了画得好必须生活充足,他对生活很熟很熟的。齐白石为什么不画山水?告诉同志们,他说没有构图,相当于没有生活了。
  齐白石有生活,我也有,我也得了这么一个便宜,第一我的家庭是在农村,第二我们家里又不是像地主富农管得那么严,我家是比较穷,我外祖父没有儿子,他就一个女儿,他有时候也帮助我们家里点钱,我祖父很穷,我外祖父就是因为我母亲嫁到我家去,给我家三两亩地,所以我家生活好一点,基本上下中农的生活。家里又不像封建社会礼教管得那么严,所以我很留恋我童年的生活。
  四是文学修养,文学修养也是基本功。这由做文学研究的同志们具体地讲,在这里不多讲,这个题目太大了。它对我们作画很有参考价值,这很有好处。
  (本文节选自蔡亚红编著《讲座:1982陕西国画院中国画研修班导师讲课录》,三秦出版社2019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