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2日
书法的时代性与人的心灵
书法的时代性与人的心灵

  关于书法有没有时代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书法作为艺术,从前到后,无论多么漫长久远,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整体事物来看待,但可以作为整体事物并不等于说它就是“千古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在发展,随着时代在变化的。发展变化就必然有阶段性,而这种阶段性就是书法的时代性。
  讨论书法的时代性,不是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对“千古不变”加以简单否定了事,而是要从为什么的意义上找出根据,从书法总的史实存在、书体的演进和书风变化上寻找出原因,以便能够从书法艺术哲学的层面上回答问题。
  现代书法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的心灵活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切书法形式都有其他相应的心灵根据。这是在说,与书法的变化和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联系不是别的,而是人(书家)的心灵状况。因而所谓书法的时代性其实就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人个体的心灵群体化和阶段性的书法表现而已。而这里的时代也是以人的心灵状态具有的阶段性特征而被认可的,它可以与社会历史时期同步,也可能并不以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因此,一切离开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尤期是离开民族精神发展状况谈书法时代性的做法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就事论事、就现象谈现象的“匠人”习气。所以,我不赞成那种忽视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心灵观照的所谓的书法理论研究。而关于人的心灵状况,主要要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中去认识。
  从人的心灵与自然存在的关系看书法的时代性
  自然是人的存在场所,而且人也是从自然中产生的。人作为一种主体的生命存在,第一位的对外关系就是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个体,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决定着人的心灵状况,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然地成为影响人的心灵状况的第一要素。而这种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的心灵状况反映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所以,所谓时代性,归根结底是人的心灵状况的不同阶段性。譬如,为什么会相继产生物象化的古文、籀、篆、隶一类的古体书和符号化的草、行、楷一类的今体书呢?从物象化的古体书到符号化的今体书,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自今体书出现以后历代的书风又各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显然这些变化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人的心灵状况相对应的。再如,文字产生前后,本质上就是人对自然认识水平以及人改造能力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差别,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所谓时代特征的本质。因此,所谓的时代性,就是人的心灵的阶段性。
  对人的心灵的认识。
  由人与自然关系决定的人的心灵是可以进一步认识的:一是它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人在自然面前的姿态,包括自由程度、态度、情感等等。人从自然中进化而来,最初是一无所知的。起码在文字初创之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很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自然决定着人的存在,人完全受自然的驱使,人只能臣服于自然面前,一切都听天由命,像动物一样地活着,在自然面前是完全不自由的,对自然是敬畏的、尊而不亲的,那个时期的书体式样也是低首垂臂(古体书),一副完全臣服屈辱的样子。
  人类发展到后来以至今天,由于人认识水平和战胜自然的能力提高,由于科学的大发展,人类能够依照自然的样子制造出无数多样的人所需要的工具、机器、物品、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人能登上月球,离开地球在宇宙之间建立太空站,袁隆平能培育出亩产千斤的水稻,人能克隆动物和人,这一切不仅标志着人认识自然水平和战胜自然能力的空前提高,也使人在自然面前不仅伸直了腰,展开了手脚(今体书),在一些方面甚至自由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以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今书法上也表现出了一种肆意而为的情景。
  心灵状态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内容。心灵不只是一种以自由不自由为主要标志的单纯形式,与这种自由不自由相联系的是它包含的以知识、观念、观点和思想为实体的精神内容,与书法联系的是美的理想和现实理念,而个体之间理念的差异,就是书家的自我或个性,以上就是心灵自身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表现着内容,内容决定着形式。从这种意义上看,书法的时代性的真正含义,就是以心灵的实体内容为核心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中包含着心灵形式上的自由程度),而个人的所谓情绪、兴趣等等都可以忽略不计,其书法技术层面问题也是受制于人心灵里精神理念的输出。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书法的时代性是以这种人的心灵状态的不同阶段性为标志的。(元博论书连载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