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案头勤把卷 挥毫腕下自生风
人是学而知之。学习是为了积累人生经验,进而将人生经验转化为创造能力,为社会进步多做贡献。我小的时候,父亲让我好好学习;儿子小的时候,我也让儿子好好学习。文化传承是人类延续并不断走向文明的期许。
古往今来,劝学的故事很多。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语文课里学过一篇《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人人都熟悉的诗仙李白。故事说:“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成耳’。白感其言,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我相信李白曾受过这样的启示,遂以李白为学习榜样。长大了学《庄子》,《庄子》里有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对我亦影响很深。庖丁解牛,动作如乐舞一样优美,令人羡慕钦佩。更令人惊奇的是他手中那把刀,已使用了十几年,却从未碰到牛的经络,更不用说是牛的骨头了;它总是在牛的骨节缝隙中游刃有余,因而刀刃一直像在磨刀石上刚磨过那样崭新。这是庖丁解牛的保全之道,也是庄子的养生之道。处处注意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认真按规律办事,人就会有庖丁那样精熟的能力,从而也就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书法是一门传统文化,与古人会心就必须在实践中打通与古人会心的路径,这是一个漫长的化育过程。笨鸟先飞,持之以恒者方可成器。愚人不计投入与产出,愚人坐冷板凳是心甘情愿,愚人是活在超现实的精神世界里。
岩前自问何方路可走 脚下独思这里山能行
眼前好像是电视剧的一个镜头:山路崎岖,满目苍翠,主人公正一路攀登直上,迎面突兀是一巨大山岩,路的飘带一时弄不清要舞向何方。主人公这时就颇有些踟蹰,脚步儿自然就停下来了,便自己问自己。也就是这会儿,主人公的思想与手里的那根手杖在思维上竟有了相通,随后便有了自己对自己设问的回答:这里山能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路途时时事事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判断与选择,判断与选择大多数凭生活经验,但有时纯粹凭感觉。记得《创业史》的作者柳青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生路途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远的不说,这会儿我就想起二十三年前儿子走丢的那一幕。那时儿子才三四岁吧,正值年关将至,大街上已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妻子带着儿子上街去购物,一时不小心儿子便在街上被挤丢了。妻子急得前呼后唤还是找不到儿子的踪影。妻子慌了神找到我,我也慌了神通知了周围所有朋友,一会儿大街小巷便贴满了寻人启事。在所有人慌了神的那个时候,作为主人公的儿子竟没哭没喊镇静自若,他一路随着人流朝西,过一个红绿灯,过一个红绿灯,再过一个红绿灯,然后南拐,再过红绿灯再往西拐。儿子那时不知凭的是经验还是感觉竟然判断与选择全都正确,后来这小子就被我们单位的一位同事碰见送回了家,真是让人虚惊了一场。回想起我这半生,又是学医,又是学法律,又是当编辑记者,后来转而搞书画文学,人生之路可谓是潦草而潦倒,缺乏定力和根性,但竟有朋友的赞扬与喝彩,我想朋友是只看到我迎着阳光微笑的日子,并没有看见我摸黑撞了满鼻子灰的窘迫。好在阴雨过后,天朗气清,心里便思想着明天一定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