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 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政策与改革司负责人赵长保介绍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曾衍德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三年多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全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主要标志:一是保供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其他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二是农民收入连年增长,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三是农村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取得重要成果,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四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刘焕鑫强调,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和今后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只有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乡村振兴基础才牢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产能稳步提升。
第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加工企业重心下沉,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发掘乡村多种功能,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培育返乡农民工、入乡科技人员、在乡能人等创业主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
第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施村庄道路、农村供水安全、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等一批工程项目,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推进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同时曾衍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乡村的路通畅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二是用水方便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三是卫生条件改善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四是通信快捷了。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网络比例均超过98%。用两句话来概括,村容村貌变美了,生活环境变好了。但乡村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要不断地加强建设、持续改善,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初步考虑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统筹县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
第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要求,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特别是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上下功夫,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重点改善通自然村道路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要件大体相当。
第三,强化公共服务功能。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四,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立美丽宜居宜业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