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是我国唐代的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生于737年,卒于799年,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有评论家认为:“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俱备。”
陕西省作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张社教先生数十年呕心沥血研究怀素,顺着怀素当年的足迹,踏访了国内多处怀素遗迹之地,撰写了大量的田野笔记,发表了几十篇研究怀素的论文,并被怀素研究会吸纳为会员。近年来,张社教先生在出版《怀素及其草书研究》之后,用通俗的小说笔法创作了《草圣怀素》,让普通读者读来,更能轻松、清晰地了解怀素一生的经历以及书法创作情况。《文化艺术报》即日起开辟连载专栏,刊发张社教先生的《草圣怀素》,以飨读者。
张社教,笔名张烨。陕西省旬邑县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怀素研究会会员,先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杂志、《中国文化报》《延河》《延安文学》《宝葫芦》等报刊发表书法理论文章及文学作品,出版《怀素及其草书研究》。
畴昔谓之“狂僧”是不解其“藏正于绮,蕴真于草,稿巧于朴,露筋于骨”。观其以怀素称名,“藏真”为号,无不心会神解,若徒视形体,以点画求之,岂能窥其精妙!
——【明】项元汴
第一章 九嶷钟灵毓草圣,俫崽降生零陵城
唐开元二十五年深冬,九嶷脚下,零陵城里,寒意隆隆。
零陵县衙主簿钱强,戴顶毡帽,袖着双手出了大门。
衙门事不多,他提前开溜。路两边卖吃食的小摊笼蒸筐蔚,热气腾腾。零陵城就属这里热闹,官署、盐店、布店都在这条街上。肉铺里挂着整扇的猪肉,卖油的、卖丝线的、卖绒花的、卖竹器的、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什么都有,吆喝之声此起彼伏。摊贩大都认识钱强,纷纷打招呼,钱强也格外客气,总是从袖筒里抽出手摆一摆,点点头,脸笑得像一朵花。
天气虽冷,钱强心里却像这街边蒸笼一样,热乎乎的。他十六岁时娶刘氏为妻,结婚多年,苦于膝下无嗣,为此求神拜佛,没有少花心思,如今眼看三十岁了,生了个儿子,起个奶名叫“俫崽”。
中年得子,钱强高兴得没法说,满月前十几天就发请柬、请执事、买糖果,街坊邻里、亲戚朋友、同僚相好一拨一拨地前来道贺。钱家喜气盈门,大宴宾朋,延宴永日。满月当天,钱强劲儿也攒足了,锣鼓家什全上。一时间鼓乐喧天,偌大一个零陵城,角角落落都听得见。
午时正刻,钱强和妹夫抱着孩子出门撞喜。客人都坐到了席棚里,路上行人稀少。钱强既想撞到一个当官的,又想撞到一个有钱的。
远处终于有一个人向这边走来,影影绰绰的,渐渐近了,钱强看清是一个和尚,他有点沮丧,道:“欲撞富贵,却是僧人!”
唐朝僧人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妹夫安慰道:“僧人?也很好的!”
近了,原来是伯父从书堂寺赶回来,恰好碰上。
满月宴上,宾客们纷纷向钱强道喜,不久钱强就醉得不省人事。
俫崽很快周岁了,依照风俗要“抓周”。一张桌上摆着文房四宝、算盘、钱币、吃食和玩具等,钱强把孩子抱过来,小俫崽一把就把毛笔抓了过去,钱强挂了一脸的高兴,合不拢嘴,亲朋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钱强也喜欢写字,闲了捉笔弄墨。俫崽见了就爬过来抓着笔乱涂。钱强心想,这“抓周”还真灵验。
俫崽两岁多了,钱强把爷爷、伯父和父亲的一些手迹翻出来,让他去“照猫画虎”。
俫崽照着“猫”却不画“虎”,总是由着性子胡涂乱抹,气得钱强大声呵斥。刘氏埋怨道:“才两岁的孩子,能拿住笔都不错了,还指望像伯父那样去写?”钱强便不再多说了。
第二章 执拗之性亲难阻,决意出家书堂寺 自从俫崽降生,钱强夫妇如获至宝,一家人也有了精神,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突然有一天,七岁的俫崽闹着要出家。
这事说起来与钱强伯父有关系。
伯父释惠融,在离家不远的书堂寺驻锡,他擅长书法,欧楷写得足以以假乱真,零陵人都很敬重他。
俫崽从小就喜欢这个伯祖父,只要他回来,便像糖糕一样黏着他。
过年了,人们都很悠闲。大人们家长里短地唠家常。孩子们最快乐,不用去学堂,不用帮大人干活,就像风轮一样颠来颠去地玩。这天,一群孩子围着释惠融听故事,他手里拿着蒙童识字课本《千字文》,便给孩子们讲起了《千字文》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令侍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留下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习书法。因为拓片字字独立,互不连属,不好使用,他又对大臣周兴嗣道:卿有才思,为朕韵之。周兴嗣闭上房门,把这一千字摊在桌上,摆在地上,逐字揣摩,反复吟诵,最后连缀成这篇内容丰富的《千字文》。拓片比较零散,梁武帝又令擅长书法的大臣萧子云负责,依照文本,将拓片临摹成册,作为书法帖本。萧子云从自己学生中挑选学业优秀、书法不俗的王法极做他助手。
王法极是王羲之第七世孙。从此他也得以进入内府藏书阁,在那里阅遍了先祖诸多墨迹,他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发誓要使先祖的书法万古流芳。为了能专心于书法,免除世俗的纷扰,他决定遁入佛门。不久,他便带着弟弟在京城建康剃度为僧,哥哥法名智永,弟弟法名智欣。大同三年(537),兄弟俩返回山阴(今浙江绍兴)故乡,捐献家宅为寺。梁武帝本就奉佛,对此很感动,特从智永、智欣两兄弟的法名中各取一字,颁赐“永欣寺”匾额,以示褒奖。
智永在永欣寺里建一阁楼,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阁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他把用坏的笔头扔进大瓮,天长日久,积了好几瓮。后来他把这些废笔头埋在屋外,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书法声名远播,求其真迹者络绎不绝,智永穷于应付,以至于“缣素帛纸,堆案盈几,先后积压,尘为之生”。登门拜访的人太多,连门槛也踩坏了,他只好用铁皮加固起来,时人称之为“铁门槛”。“退笔冢”与“铁门槛”便成为书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