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1日
榆林新时代脱贫攻坚宣言:
继续保持锐气、勇气、底气 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继续保持锐气、勇气、底气 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高山梯田 钟子俊/摄
  米脂县高渠乡综合服务中心 高波/摄

   清涧县光伏发电项目  高波/摄

  榆阳区赵家峁村

  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人民网人民视频共同主办的“我爱我的家乡”直播活动,12月上旬走进榆林。
  榆林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登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近年来,榆林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脱贫攻坚彻底扭转干部作风,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规模和投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截至2019年底,全市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6.8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随着2020年最后1.82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绝对贫困问题将实现历史性终结,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榆林,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陕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这里,曾经是一片贫困的土地——全市12个县市区都是革命老区,其中8个是国定贫困县,7个还属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63万人,贫困发生率16.3%。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榆林市坚持先学思想再决策,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严格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逐级签订责任书,全市1333支扶贫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全覆盖。
  脱贫攻坚不是当地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党、全社会的“大合唱”。
  近年来,榆林市紧紧抓住扬州—榆林对口扶贫协作机遇,落实苏陕扶贫资金5.8亿元、实施项目267个。国家和省市县946个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建立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特色帮扶体系。
  榆林市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深入开展村企合作、结对帮扶,940家民营企业和488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15.6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5.81万人次。榆阳、神木、府谷依托企业众多优势,大力推进“村企共建”,取得了明显的双赢效果。
  榆林市组建了消费扶贫服务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扶贫产品集采中心”,配套建设集采基地,认定扶贫产品1090个、供应商210家,惠及3.18万贫困人口。在大型超市(市场)开设扶贫展区48个、完成专柜选点1615个、建设线上线下专馆19个,形成了“线上+线下”全覆盖销售网,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到7.17亿元。

  坚持“产业就业优先”,持续稳定群众增收
  榆林市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大力实施“4+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形成了“龙头企业+主导产业+贫困户”等带贫益贫模式,引导588个新型经营主体与3.7万户贫困户建立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牢牢巩固在产业链上。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64个,关联751个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发电收益1.68亿元用于扶贫事业。累计聘用生态护林员3654名,退耕还林覆盖贫困户5269户,生态效益补偿贫困户8.13万户。充分发挥多措并举保就业,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自主创业1684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629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9637人,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定边县杨井镇阳湾村村民郝明忠家境贫寒,守着3口破窑洞过了大半辈子,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户。第一书记石学峰一次次走访入户,开导鼓励。如今,郝明忠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搬入宽敞明亮的新房,办起了家庭农场,种着100多亩土地,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开对“药方子”找到“新路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开对“药方子”,找到“新路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精准、精准、再精准。几年来,榆林市进一步用好“绣花”针,练好“绣花”功。
  聚焦特色产业。全市确立了“4+X”扶贫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中药材、黑猪、肉羊、光伏、日光温室、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全市23.9万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3万多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奋发图强。
  聚焦稳岗就业。全市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深入推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职业培训、人才支撑和保险保障“六大工程”,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全力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聚焦教育扶贫。全市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强化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各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资助政策全覆盖,15.66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受益,全市无因贫辍学学生,教育扶贫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聚焦健康扶贫。全市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各项医疗保障政策,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人口就医全部纳入“三重保障”体系,补助贫困人口343万人次,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补充乡村医生623人,222个乡镇卫生院、2962个行政村卫生室达到保障标准,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可以就近诊治。强化特困人员供养,累计将29.93万人次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4.9万人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333所。
  聚焦住房安全。全市拉网式排查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3万户,完成1.33万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切实保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累计投入78.1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饮水安全工程5218处,34.51万群众喝上了放心水;修建通村沥青水泥路6534公里,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和网络建设工程,贫困村用电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这些年,通过实施产业、就业、健康、教育、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脱贫攻坚项目,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干部群众用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个精准脱贫的“榆林经验”:
  部分省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工作座谈会在榆林召开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充分肯定榆林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做法。
  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在米脂县监督调研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武魏华对榆林市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榆阳区赵家峁村探索出“三变”改革模式,推向全国;清涧、子洲健康扶贫工作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榆林在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定边、米脂光伏产业走在全省前列……
  榆林市坚持示范引领、典型激励,健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引导机制,深入开展思想发动、政策宣传、机制引导,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和发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走“自主脱贫、共奔小康”之路。

  紧盯短板依托优势,谋深谋准谋实“十四五”规划
  12月上旬,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梁桂到榆林市米脂县调研脱贫攻坚和党建等工作并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
  脱贫攻坚到了收官的关键阶段,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扎实做好对标补短各项工作,坚决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通过壮大扶贫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消费扶贫等方式,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提高基层党建质量和水平,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产业发展优势;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安排部署,紧盯短板弱项,依托资源优势,谋深谋准谋实“十四五”规划,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
  谈到榆林脱贫攻坚工作的远景规划,榆林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登科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结合我们榆林的实际情况,首先要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二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已脱贫的户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三要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四要进一步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五要加强扶贫资金资产项目管理,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六要时刻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再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但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情怀。我们将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为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还会不懈地努力奋斗!
  马剑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吴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