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3日
理论
镇巴民歌的特色及发展
镇巴民歌的特色及发展
  一、镇巴民歌历史源流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民歌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汉中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分布在镇巴、南郑、勉县、留坝、宁强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镇巴民歌。镇巴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艰苦单调的劳作中,需要精神调节,需要宣泄情感,需要娱乐。山林沟壑、田间地头,一声山歌,忧愁全无。优秀的民歌则越传面越大,词曲越固定,世代传承。与劳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民歌不计其数,民歌把全部的人生画卷展示得淋漓尽致。镇巴地方语言近似于川北,民歌的运腔规律也是如此,但其调式结构与川北相去甚远。镇巴四声或五声徵调式较多,具有独特的文化交流形态。镇巴依秦望蜀傍楚,历来受秦川文化的熏染、荆楚文化的浸润、巴蜀文化的涵养,因而在文化形态上形成了以我为主、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
  二、镇巴民歌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一)主要内容
  1.号子。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对于镇巴民歌来讲,劳动号子是镇巴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镇巴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风格粗犷豪迈,音调、节奏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可分为两种号子:一为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二为调节劳动情绪的号子,以上各类号子之唱词不十分固定,大多为即兴编唱。
  2.山歌。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山歌是最能代表山区特点的民歌,山歌通常以七言四句为主,修辞多夸张,曲调以四句乐段为多。其次为二句和多句滚板式。一般是在劳动中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如:《太阳落坡四山阴》《郎在对门薅黄秧》等。
  3.小调。小调歌词较为固定,其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歌词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为多见,一般为多段叙述形式,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较常见。
  4.民俗歌。民俗歌曲是流传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是一种即兴创作歌曲,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人民生活习俗的歌曲,在当地民风民俗中极为流传。还有孝歌,从“歌头”起,到“迎亡灵安位”“孝子奠酒”“进朝纲”“唱记本”“题诗谢酒”“千百转”“进花园”“送亡”。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哀思。
  (二)基本特征
  1.种类全。有多种激越的劳动号子,还有高亢的山歌号子,有充满生活情趣的山歌和各式各样委婉动听的小调和风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
  2.数量多。目前,仅收存的镇巴民歌就多达近两千首,有情爱类、生活类、劳动类、谐趣类、历史传说类和儿歌类等,从各个侧面反映出镇巴人民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及对情感的表达和生活的追求,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3.歌者众、旋律美。镇巴民歌音乐多为四句单段体,其调式徵、羽调式居多。曲调自然流畅,旋律优雅朴实。既有阴柔优美的小调,也有刚劲高亢的号子等,十分动听,镇巴民歌分布面广,参与人多,各乡镇都曾举行过民歌比赛,县上近年也是将民歌传承作为主打文化品牌,出版专辑、举办大赛并评选优秀民歌手等。
  三、镇巴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发展方向
  (一)艺术特色
  镇巴民歌流传久远,其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韵味独具;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镇巴民歌的传承直接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镇巴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众多音乐家纷纷来镇巴采风,良好的民间音乐环境,哺育优秀的音乐人才。镇巴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存量很大,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镇巴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是了解社会发展历史的佐证。镇巴民歌题材品种齐全,形式多样,多层次表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交流的印记,体现民间文化特色,民歌生存状态可反映出历史的变迁、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等诸多信息,其歌词的文学性、通俗性、歌唱性也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镇巴民歌不仅记录了镇巴的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社会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等代代传承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
  (二)镇巴民歌生存现状
  据调查,由于水土流失、溪河断流、河床裸露,加之更便捷的交通方式出现,船工号子已基本消亡。劳动方式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关文化的延续性和持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劳动方式的改变,伴随其劳动方式的歌种已消亡或濒临消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民歌的生存环境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淡化,遗忘。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出版印刷、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信息网络等现代文化媒体的广泛普及,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再者,一些人对民歌的认知差异,唱民歌的人日渐减少,特别是年轻人。
令人少许欣慰的是,非遗保护给镇巴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生机,通过民歌大赛以及民歌进校园等活动,镇巴民歌在本县区域乃至周边区域形成了新的传承力量。
  (三)镇巴民歌发展方向
  教育家雷默认为,“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使一个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个性”的重要方面。有人说:“文化是易碎品,蔓生于乡野村寨、传承于血脉深处的优秀民歌,在市场经济及开放开发的环境下,尤其渴望和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精心呵护”。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给了民歌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时间节点,站在历史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规划民歌未来的传承与弘扬,给民歌一个新的支点,让它再次焕发出生机与魅力,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
镇巴民歌特点显著,高亢时强而有力、震撼人心;柔情时如诉如泣、催人泪下,在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地域性,是镇巴历史、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写照,更是当地百姓的精神寄托。近年来,镇巴民歌的保护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涌现出了彭光琴、田洪涛、王帮斌等年轻且具有实力的民歌手,将镇巴民歌唱到了国家及省级文艺平台,还唱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传统民歌面临各种挑战,但是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今后,要注重民歌的创新、表现,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通过人才的培养、通过运用技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有机结合,相信民歌会有更新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要用“抢救与保护、发展与创新、继承与弘扬”三位一体的思想,通过各级政府、各方人士的积极付出,一定会让民歌文化在陕南这片沃土上健康成长,让镇巴民歌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本文少量文字引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