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0日
剧评
童心传友谊,风筝寄真情
童心传友谊,风筝寄真情

  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儿童片和第一部中外合拍片《风筝》由北京电影制片中和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完成并于12月公映。这部充满童趣、极富时代感的类型片以跨文化视角歌颂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独树一帜的题材立意、活泼清新的美学风格,使这部影片赢得了中外专家与观众的一致认可,摘得第十一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和意大利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奖。2020年,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根据电影《风筝》创意改编的同名儿童剧正式亮相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11月11日,首场演出座无虚席,大多半都是儿童观众。灯光亮起,表演开始,孩子们的掌声、喊声、惊叹声随剧情起伏聚散,尤其是孙悟空出场及挥舞金箍棒精彩的绝活亮相,深深吸引了小观众们。
  真正的儿童剧,不仅仅演给儿童观赏,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和儿童构成心灵的对话,形成情感的共鸣。从剧场演出的实况看,儿童剧《风筝》较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目标。据说,《风筝》演出结束后,剧院外的风筝纪念品,供不应求,一度脱销。
  影片和舞台剧《风筝》通过儿童的视角和浪漫的想象,表现了少年儿童跨越国界和文化来寻找友谊、渴望交流的故事。风筝,是影片和舞台剧中的核心意象——正是这一意象,将抽象的理想、深邃的思想形象化,直观呈现于舞台。而在《风筝》的电影、舞台剧叙事中,风筝不只是抽象的“一般”,而是具体化为“孙悟空”这一生动典型的中国古典艺术形象。《风筝》不仅找到了面向儿童观众讲述故事恰切的立足点,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寻到了一个形象鲜明且意涵丰富的符号能指。
  童心传友谊,风筝寄真情。猴王真风采,文化万里行——从艺术的特征出发,紧扣形象与情感这两个立足点,同时尊重儿童艺术创作的规律,这是《风筝》影剧创作的宝贵经验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儿童剧《风筝》从电影的跨媒介“移植”,不是简单地克隆照搬,而是面向舞台、契合时代的创意“改写”。舞台剧将发现风筝的法国小孩从以男孩子比埃罗为首的一帮小朋友简化为一个女孩艾米。这一简化,使叙事和表演更加凝练。由于视点聚焦,故事讲述更关注角色内心,作品表达更富浪漫诗意和审美情韵。电影中,梦游中国的段落是比埃罗和妹妹一同随孙悟空前往,而在儿童剧中,舞台的主体只剩下艾米和孙悟空。角色的简化,让舞台得以更加空灵自由。这给剧作浪漫想象的时空拓展和导演舞台调度的组合变幻都留下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于是,白色绸缎翻飞虚拟出了缥缈的云海,壁画复原式的表演仿真模拟了唐代宫廷的宴乐欢歌,而现代西方的肢体戏剧则创意地营造出掩映的竹林中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一方亦真亦幻的舞台,一场虚实相生的表演,多元立体地演绎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摇曳多姿。
  在电影中,比埃罗当时就发现藏在风筝中的信,而儿童剧《风筝》中则延宕了“友谊之信”的发现时间。舞台上,艾米发现宋小青的亲笔信时,已长成了烂漫的青春少女,而宋小青此时已成长为翩翩的英武少年。更为传奇的是,当年的小学生宋小青,现在已成为一名戏曲演员——舞台上的孙悟空了。艾米对美猴王的想象和对友谊伙伴宋小青的探寻,多年后在中国戏园后台的浪漫邂逅中悄然定格——这既是主人公文化追寻行动的句号,也成为中法友谊携手、人民交往和心心相通的象征。
  此外,儿童剧《风筝》有效地吸纳、借鉴了当代肢体戏剧和多媒体戏剧的前沿理念和创意方法,刷新了一般中国儿童剧绚烂夺目却略显低幼简单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青少年戏剧的飞扬烂漫气质。由此而言,儿童剧《风筝》的观众群应该不局限于儿童,而将青少年也涵盖在内。配合法兰西风情的节奏明快的乐曲,黑衣演员略带卡通风格但却不幼稚的舞蹈,多层次的音视频素材、风格化舞蹈以及写实与写意相加的背景音乐与音效——这些多维度元素的融合叠加,使《风筝》的审美享受具有了一种陌生化的复调美感。
  作者:高字民(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