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4日
如何将山水画写生变为创作
如何将山水画写生变为创作
  李可染 《林隐茶座》 纸本设色 52.3cm×44.8cm 1956年

  李可染 《万县响雪》 纸本设色 57cm×45cm 1956年

  陆俨少 《闽浙游写生册之四》 纸本设色 44cm×48cm 1957年

  陆俨少 《白沙岭东山镇》 纸本设色 35cm×46cm 1963年

  陆俨少 《西天目山下农家》 纸本设色 35cm×46cm 1962年

  陆俨少 《栖霞寺》 纸本设色 35cm×46cm 1962年
  山水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到自然中去,在山水中感受自然的客观存在。写生是师造化的重要途径,研究山水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山水画艺术,对于当下的山水画创作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提及山水画写生,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溪山无尽,峡江舟影,群峰耸峙,高山流水,层林尽染,湖山掩映,江南烟雨,田园村落,畅游其间,画意顿生。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提倡看真山水。远望而听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古人的写生是以目识心记的方法来观察生活,用描笔勾稿。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中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明代董其昌《画旨》中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己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看云气变化,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而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自然传神。”从这些画论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细心观察自然山水的重视。
  山水画的学习要从临摹入手,对传统笔墨有了一定掌握后,再到自然中去写生,接触自然山水细致观察,深入体会古人是如何在自然山水中探索,总结出笔法墨法,进而以自然山水为师,脱出古人。明清以来,山水画仿古摹古风盛行,以玩弄笔墨,摹仿前人为能事,将前人直接从生活中感悟而来的意境风格变为程式,有甚者,离开古人竟不敢着一笔之画。清朝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一生都在古人的圈子里打转,笔笔讲来历,形成了数百年来山水画陈陈相因的面貌。尽管有石涛、渐江等画家,但未能形成画坛的主流。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之下,陈独秀、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主张改良中国画,以徐悲鸿为代表把西方写实主义引入中国,并将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反对一味摹仿古人,主张师造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了针对中国画的改造运动,传统山水画要反映新时代,这就成了当时山水画家要面对的新课题。我们现在的山水写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李可染、张仃、罗铭先生为代表,面对自然山水,白纸对青天以笔墨写生开始的。李可染、罗铭、张仃、傅抱石、陆俨少、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关山月、宋文治等画家在五六十年代深入生活,直接面对自然山水进行写生,这种借鉴西画的写生方法,力图革新山水画,影响了新中国以来的山水画创作方法。在轰轰烈烈的新山水画运动中,劳动、建设、工厂、水库、桥梁、公路、铁路等时代的新事物纷纷出现在新山水画之中,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山水画超俗出世的艺术精神。
  
  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才会有所收获。在写生实践中,由于时间、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写生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摹。首先必须明确写生的目的,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真实体验,在写生中把临摹学习传统的东西加以印证,对照传统学习的东西,分析古人是怎样以心观物,怎样将客观物象总结成绘画技法,从而有了对传统的再认识,将临摹学习掌握的技法运用于描绘自然的景物中去,证悟前人的技法,进一步理解自然的规律,掌握山水画笔墨造型的表现方法,提高表现山水景物的能力。二,提炼总结笔墨。通过对生活细致观察,将生活中精彩的部分概括总结出来,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并由此而不断发展演化形成笔墨风格,摆脱前人技法的局限。三,对生活中有意味的形象加以记录,从而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也是写生的重要目的之一,素材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素材资料,进行创作时,才能有所选择。四,写生也是创作,对景创作。将写生作为一种创作的方法,就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从对景物的观察,画面的设计,情感的表达,笔墨的表现,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具有独立审美和形式的作品。李可染的《乐山大佛》《略阳古城》等作品,既是写生又是完整的好作品。
  
  临摹解决了怎么画的问题,是师古人的过程;写生解决了画什么的问题,近于师造化,这样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是在写生时,我们由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转换,会遇到许多问题,诸如选景、构图、取舍、主次、虚实、笔墨等。石鲁说:“画山水,要知山水,要画山水之美。面对自然景物,首先不是怎么画,而是怎么了解生活,认识对象。写生者,不是光写这一个,不及其余;生者,是生活之理。你懂得了理,合乎理,怎么画都可以,不然,按着别人的成法框子去画,不顾客观对象的特色,怎么都不会合适。”黄宾虹说:“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眼前千岩万壑,层峦叠嶂,林木丰茂,烟岚涌动,千变万化,如何观察?先是看山的结构、脉络、大的转折关系,树木的生长规律,摸清楚山石的向背结构,峰峦及其脉络的起伏走向,泉流的渊源,云气的往来变幻,道路的出入,桥梁、屋宇的位置结构,树的分支等。看明白了这些,首先是选景,从中选取最能吸引人和感动人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情感,立意与构思,同样的景物,也会因为观察的人而产生不同的画意。其次是取舍,分析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甚至需要舍弃的,对于纷乱繁杂的客观对象,要根据自己的立意将景物最为生动精彩的特征提炼出来,删繁就简。写生是对对象高度的概括,抓住最直观的感受,使客观对象的精神和特质更好地表现出来,突出主题,使画面立意更新,构思更加巧妙。杜甫诗云:意匠惨淡经营中。确立好构图后,再考虑表现的方法,怎样将写生对象的现场感表现出来,抓住对象最精彩的部分,依据对象的结构特点,把主要的东西确定下来,再深入刻画,最后强调画面,丰富层次。根据画面的需要,依据所要表达的意境,区分画面的主次、虚实和节奏。对景写生由于受景物的影响,很容易画实,黄宾虹说:实处易,虚处难。虚实关系是一张画成败的重要因素,虚与实是一对矛盾,但在一张画中,又是对立统一的,从动笔开始就要一直考虑整幅画面的虚实。写生当中还会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透视,现在的画家都是经过美术学院的学习,普遍接受过西画的教育,掌握了焦点透视的方法,而山水画运用的是以大观小的空间表述方法,即三远法,三远法不是单纯的远近空间关系,更有画外之意。因此山水画的观察不是固定的一个点,而是一个移动的观察方法,要灵活运用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
  山水写生既是反映客观对象的精神,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审美取向和个人气质的流露,通过写生更进一步地体悟古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笔墨语言的锤炼与总结。写生时主观地面对自然山水,力求通过笔墨表现出意境的要求,因而对客观对象做取舍、挪移、调整,再加工成艺术形象的写生过程,因为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构思,相比对景写生更具完整性,摆脱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上升到艺术的境界,这样的写生就是对景创作。
  
  通过写生不断地观察和了解生活,成竹在胸才可进行自由地创作,采一炼十,损之又损,达到艺术创作的新高度。黄宾虹是一位反对只知一味临摹,讲求写生,尤为重视师造化的画家,他晚年变法的三大机缘月移壁、青城坐雨、瞿塘夜游,让他对传统的笔墨有了新的认识,促成了从“白宾虹”向“黑宾虹”的转变,在“五笔七墨”的抽象笔墨和“黑墨团中天地宽”的浑厚华滋的意境中,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陆俨少抗战胜利后由于没钱买船票坐木排东归,历时一个多月,饱览三峡山水,后来又在皖南练江边观察阳光斜照山林和富春江看雨后云山奔涌,靠师造化的观察体悟,总结形成陆家云水的样式。李可染将西画写生与山水画以大观小的观察方法结合,创造出了既传统又现代的新山水画图式和笔墨语言,达到了与古代经典传统相视而笑的艺术高度。由此可见,无论是借古开今的山水画家,或是引西入中的山水画家,都在写生中完成了师造化的过程,开掘和发展了传统,创造了新的山水画图式、意境和笔墨,可见写生对一个画家的创作和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写生回归师造化的传统,突破了山水画的题材,拓展了山水画的功能,完成了时代赋予山水画的新要求。在写生时努力寻找最直观的感受,通过笔墨对自然景观的表现,探寻自己的笔墨语言,反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在实践中为表现这种情感而生发出新的技法,不断丰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从而获得一些收获就是在山水画技法上的创新,并因此逐渐变革个人的画法和面貌,别开生面,重新解构传统的笔墨形式,自成一格,这样的艺术创造是最具生命力的,若如此亦是快事。
  (本文作者系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