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3日
我所结识的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我所结识的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作者王新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风雨征程,七十年硕果累累。几代出版人为了陕西的出版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几代出版人为了神圣的出版事业兢兢业业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陕西人民出版社联合《文化艺术报》全媒体举办“我与陕西人民出版社这70年”有奖征稿活动。本报即日起开辟专栏,陆续刊发优秀作品。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文化积累的事业,编辑是从事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笔者有幸长期在陕西出版界工作,结识了不少优秀编辑,其中与陕西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陕人社)编辑打交道最多,他们的职业风范、敬业精神和感人事迹令人敬佩,至今难忘。
  孙见喜曾是陕人社的资深编辑,贾平凹的老乡,俩人的老家相距不过十公里,可以说是喝同一条丹江河水长大的。就读于西安工业学院的孙见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某工厂工作,但自幼爱好文学的他仍痴迷于文学这个缪斯女神,业余从事着文学创作。当他得知《满月儿》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名声渐大的贾平凹是陕西商州人后,便开始关注起贾平凹的文学创作。1984年,孙见喜弃工从文,如愿以偿调入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部的《绿原》(后改名为《文学家》)编辑部做编辑,开始与贾平凹联系组稿,编发其作品,同时积累有关贾平凹及其创作资料,撰写报告文学《贾平凹其人》并发表在《文学家》上,还因此文吃了一场官司,但他无悔无怨,一如既往地跟踪研究贾平凹及其创作活动。
  在陕人社文艺编辑部工作时,孙见喜策划编辑了《贾平凹小说精选》《贾平凹散文精选》《贾平凹游品精选》等优秀图书。其中《贾平凹小说精选》荣获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笔者有幸应邀作为《贾平凹游品精选》的编选者,在编选此书时,曾应约与孙见喜多次到贾平凹办公室或家里组稿或商谈出版事宜。当时贾平凹已享誉海内外,其长篇小说《浮躁》已获得美国飞马文学奖,著名作家三毛临终前来信对贾平凹作品推崇备至。因此,向贾平凹约稿组稿的人很多,我和孙见喜以诚感人,组得此稿并得到贾平凹的大力支持。由于编辑和作者的精诚合作,终于编辑出精品图书,《贾平凹游品精选》(曹刚装帧设计)获得西北西南和全国图书装帧奖并赢得《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组织的“最受读者喜爱的图书”的好评。
  与我同年同月在西北大学毕业并一块儿到出版局报到的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贺治博(后任编审,编辑部主任),1991年他编辑了笔者和友人合著的《西安旅游大全》(贾平凹题写书名,曹刚装帧设计)。这是笔者首次出书,缺乏经验,贺治博做了大量的编辑加工,也提出一些审稿意见。笔者根据提出的意见,做了补充修改。之后,贺治博再次编辑,继而经过复审、终审,终于发稿出版,不久就销售一空。接着修订再版,三版,还曾入选陕西省农家书屋书目,配送到部分陕西农家书屋,使农民朋友了解西安甚至陕西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宗教寺庙、文物古建、风土人情、特产风味等。贺治博还编辑了笔者和孙见喜策划组编的《贾平凹与〈废都〉》《多色贾平凹》,有益于人们对贾平凹及其作品的全面了解和准确理解。2005年,在经历了女儿高考后,笔者结合对教育的思考写成长篇报告文学《高考大透视》(白明娟、李又新装帧设计,贾平凹题写书名),交给贺治博编辑,经过三审三校,2006年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不久再版并入选陕西省农家书屋书目,配送到部分农家书屋,对农家孩子参加高考起到一定的引导帮助作用。
  张孔明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编审,也是文友。他是学历史的,但却编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图书,其中就有贾平凹的著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与孙见喜合编了《贾平凹散文精选》《禅思美文》,均一版再版,受到读者好评。他还编辑了贾平凹撰文的《中国百石欣赏》、20卷本《贾平凹文集》。《贾平凹文集》(曹刚、山羽装帧设计)是笔者和陕人社原社长惠西平主编的。孔明为编辑好《贾平凹文集》,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在审稿中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待编辑完《贾平凹文集》,就记了数万字的审稿笔记,还编辑出版了《贾平凹妙语录》。对有怀疑的地方,与别的贾平凹著作版本比照核对,以求准确无误。记得他曾多次找我这个编者切磋商谈,或在我处找有关平凹的著作核对,还就“惟”和“唯”等同义词的统一进行研讨,达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从而保障了《贾平凹文集》的编校质量。
  其实,孔明是笔者第一部独著的散文集《行余集》(王晓勇、徐秦生装帧设计)的责任编辑,且不说他为拙作所做的大量案头编辑工作,就说拙作编辑就绪后,他建议笔者请贾平凹作序,当时笔者有点自卑,觉得希望不大,就向同班同学方英文张口,英文满口答应并写了序。但孔明一再鼓励,在他的坚持下,笔者就硬着头皮去向贾平凹求序,结果贾平凹痛快答应并很快写出《行余集序》,孔明也写了跋文,以后还为拙著《真话真说》《策划贾平凹》写过序,鞭策我从此坚定了业余文学创作的信心。
  孔明也是双手舞球的高手和快手,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结集出版了《说爱》《谈情》《当下最美》《红炉白雪》《我岭上》,受到读者和贾平凹的好评,贾平凹称赞:“孔明的书是闲书,闲书不伟大,闲读却有益。”
  张海潮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编审和编辑部主任,曾荣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他曾编辑了《长征》等大量的优秀政治读物,也编辑了笔者记述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创作出版争鸣的长篇报告文学《〈秦腔〉大合唱》。
  2006年,看好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的笔者,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秦腔〉大合唱》(周国宁、易玉秦装帧设计),出版时找到张海潮,在闲聊了有关贾平凹在出版社的往事后,我们三言两语就《〈秦腔〉大合唱》的出版事宜达成共识。不久张海潮就审完了书稿且作了数页的审稿笔记和意见,保障了《〈秦腔〉大合唱》的质量和顺利出版。《〈秦腔〉大合唱》在《秦腔》荣膺茅盾文学奖后修订再版并入选陕西省农家书屋书目,配送到部分农家书屋,有利于人们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兄弟对转型变革时期的“三农”的认知。
  在陕人社还有一位女校友,她就是张亚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组织编写“两史一志”,即《陕甘宁边区出版史》《西北大区出版史》和《陕西省志·出版志》,其中《西北大区出版史》是新闻出版署下达的全国性党史资料征集选题,经西北五省区出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出版史志工作者三载辛勤笔耕成稿,由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习仲勋作序,交由张亚维编辑,张亚维做了大量案头编辑工作,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该书出版问世后受到好评,被认为以翔实的资料,正确的观点和简洁的文笔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记述了1949年至1954年西北地区出版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其继承延安时期出版优良传统和奠定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关键作用和历史地位,对于出版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从事出版工作,一个优秀编辑同时应该具有足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从1991年起,我跟陕人社合作至今,切实感受到了上述编辑对待工作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编辑与作者的友谊是建立在对作者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孙见喜、孔明本身也是作者、作家,他们切身经历体验了创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索艰辛,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所以将心比心,十分了解和理解作者,也容易达成共识。
  《纽约客》的资深编辑威廉姆·肖曾说:“一个好编辑正如同一个好教师,他的工作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为了展示别人的成就。”编辑做的事情就是如此,能够把别人的作品很好展示出来,能够做到“君子有成人之美”,就是有意义的崇高的工作。长此以往,作者和编辑在长期的著作出版过程中,自然建立了长久的珍贵的友谊。但愿这种友谊地久天长,如此,对中国当代出版业也是幸莫大焉、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