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卫恒《一日帖》 章草的出现至迟在西汉末期到东汉早期,根据文字的规律,章草至东汉中期应该有了长足的发展,相传崔瑗所作的《草书势》在东汉中期问世,而至东汉晚期的赵壹的《非草书》之时,汉代的草书已经大行于世了。
东汉章帝时,杜度为齐相,以擅章草而著称。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又云,“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惟杜公。”继杜度之后,崔瑗也以章草名世,他继承杜度草法而又有所创新。韦诞评曰:“崔氏法之(杜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崔瑗的草书由于史所不传,无法具体判断其优劣,但根据以上文献,可以认为崔瑗草书顺应时代审美思潮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已有从质到妍的全新变化。东汉草书经杜度、崔瑗的推动变革,已成为具有全新审美内容的新兴独立书体。流风所及,至东汉晚期开始形成强大的草书流派,从而为张芝在桓灵时代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东汉晚期,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儒学独尊的大一统思想格局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竖阉专权所形成的朝政黑暗,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展开声势浩大的清议运动,从而冲破儒家礼教的桎梏,给社会带来变革的新气象。随着经学的衰微,书法艺术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并开始受到官学的重视:“汉灵帝时,于太学之外,更设鸿都门学。时鸿都门学,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鸟篆者,皆加引招。”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领域发生的另一重大变化是随着书法革新思潮的出现,草书迅速崛起、蔓延,在整个士人阶层形成狂热持久的“草书热”:专用为务,钻坚弥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