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30日
汉中市南郑区多举措促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发展
汉中市南郑区多举措促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发展
  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左一)指导棕编非遗工作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春建)“非遗传承需要社会极大关注和环境营造,更需要遵循自身规律引导传承,强树品牌,提升价值,创新性发展。”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满怀感慨地说。
  南郑区非遗存量丰厚,目前已公布区级及以上代表项目4批6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市级16项,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达138人。该县多举措激发内生动力,推进非遗项目更加融入生活、融入市场,构建规模化发展新格局。
  建立联动机制,促进活态传承发展。南郑区文化馆分类制定适宜的项目管理措施,使每一个非遗项目都能按照自身规律传承发展。发挥馆内政协委员的作用,通过政协渠道向政府建言献策争取支持,推动保护力量的加强和经费落实等问题解决。主动与工会、人社、教体、农业、科技、卫健、电商等部门联系,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参与相关活动,举办技能培训、技能大赛等,让传承人学知识,显手艺,促进非遗项目的壮大。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与商业体联合合作,让非遗产品进超市、到万家。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发文创产品,促进市场销售;与中小学校联合,传播非遗知识,培训培育非遗新苗;与旅游景区融合,促进互动体验,组织13个非遗项目走进南郑龙头山旅游景区,开展展演。目前与红寺湖景区达成框架协议,在云曼山庄设立藤编、棕编、竹编、土陶四个项目传承人工作室,集产品展示、互动体验、现场带货于一体。
  深度培训,后继有人。一是重点项目常抓不懈。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逐项制定传承人培训计划,扎实逐年开展培训。二是以师带徒,定向培养。通过发放传习补助和年度考评奖励的方式支持老艺人收徒传艺,一对一、手把手传承。年近八旬的汉调桄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新萍先后接收徒弟7名;盲人医师张汉清在带徒5名的基础上,还接收了1名英籍华裔学习针灸。三是组织参加高端培训。近年来文化馆先后推荐土陶、陕南民歌、汉调桄桄、中医针灸4个项目的6名青年传承人参加陕西师大、西安美院等院校专业培训班学习。通过不间断培训,南郑项目传承人队伍不断扩大,青黄不接的困境逐步得到缓解。其中,协税社火高跷项目,培训的28名中小学生已成为表演骨干,先后在汉中天汉长街、兴汉胜景、褒河古镇等风景区节庆展演活动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创造品牌,提升价值。文化馆鼓励支持重拾旧艺,培育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激活内生动力,在创新中完善提升价值,叫响品牌。近年来,先后注资培养传承人,每年投入200余万元重点培养汉调桄桄传承人队伍。目前,汉调桄桄、协税社火已成为汉中境内一张亮丽的名片,汉中藤编之“良顺牌”藤编产品已成为陕西省著名商标,中医手法接骨、传统中医针灸、黄关黄酒、草堰酱肉等一批非遗项目都已成为当地公认的知名品牌或网红。先后搭建营销平台,帮助组建团队,在互联网开网店,在电子商务服务中摆展品,扩大线上销售。今年10月组织筛选棕编、藤编等项目亮相西安大唐西市名优特产展销会和农高会,扩大了一定影响力。截至9月底,仅藤编产品已实现线上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棕编、黄酒、扇编、竹编等销售都有突破性进展。
  “让秦巴青山绿水大自然带来的资源禀赋,真正变成老百姓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及时牵线搭桥,不断强化服务,创新思路,南郑区文化馆生动地诠释和坚定地践行着非遗的传承、弘扬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