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9日
沿黄路上农旅融合铺就小康路
沿黄路上农旅融合铺就小康路

  初秋时节,神木市贺家川镇温路家村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里,颗颗红枣饱满圆润,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合作社负责人温玉文一边为枣树修剪枝条,一边招呼着前来采摘的游客,忙得满头大汗。温玉文说:“沿黄公路开通以来,府谷、佳县,甚至山西兴县等周边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游玩、采摘,尤其是节假日,游客更多。”
  2010年5月,按照“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靠分红”的模式,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主要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可好景不长,温玉文发现,神木蔬菜大棚市场已日趋饱和,而且温路家村距离市区较远,蔬菜种植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薄弱,合作社要想长期发展必须要另谋出路。温玉文介绍,合作社位于天台山脚下,有着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底蕴,加之温路家村是神府革命抗日根据地,也是生态观光农业的重要区域。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合作社最终决定乘着沿黄公路建设的东风,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转型之路。2012年春天,该合作社试种瓜果22个大棚,亩均收入8万元左右,较过去种植大棚蔬菜亩均增收2万余元。2012年秋天,在保留原有蔬菜大棚的基础上,该合作社大面积推广瓜果大棚种植。如今,盛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瓜果经济作物42棚、蔬菜大棚18棚。“瓜果采摘价格高,现在一斤葡萄可卖20元,‘菜’转‘果’这条路,真的是走对了。”温玉文指着大棚里的串串葡萄说。
  今年56岁的温海文从2010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在合作社务工。近日,他每天早晚都要到红枣、葡萄大棚里查看果实生长状况,采摘成熟果实。温海文笑着说道,在这里务工不仅能赚钱还可以照顾小孙子,真的是赚钱、顾家两不误。除了培育瓜果,大棚蔬菜也是合作社的“重头戏”。今年66岁的张改香一直负责照看蔬菜大棚,虽然上了年纪,但检查室温、铺设保湿膜、移栽蔬菜苗等工作对她来说,干起来还是很轻松。她笑着告诉记者,她现在在村里每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工资,一年也能收入4万多元,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现如今,温玉文不仅把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家里也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温玉文的老伴是个爱干净的人,家里二层“小洋楼”被她收拾得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吐芳,一片和谐幸福安康的新景象。温玉文开心地说:“现在汽车、洋房都有了,这真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当前,温路家村依托沿黄公路不断发展旅游经济,改善产业结构,村里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大型企业2家、农家乐2家,带动村内4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为村民发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村党支部书记温五堂说。乘着沿黄公路发展的东风,温路家村从原来“交通闭塞”到如今“紧挨着交通要道”,村民们生活和收入上的变化,印证了沿黄公路的开通,不仅为沿线村庄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也敲开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大门。据了解,沿黄公路神木境内全长86公里,北起马镇葛富村南至万镇界牌村途经马镇、沙峁、贺家川、万镇4镇25个行政村。近年来,神木沿黄四镇以黄河、沿黄公路为主轴,以红色文化为底蕴,全力搞好黄河沿岸植树造林,着力打造多功能生态观光点,适时发展蔬菜、水果采摘、渔业垂钓、城郊踏青游玩等相关旅游休闲产业,突出抓好以菜园、果园、乐园为主的“三园”经济,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沿黄生态走廊,使之成为长线观光、短线休闲的开放式公园,助推神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贺巧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