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中小提琴声部演奏技法“中国化”和音响效果的研究
《风、雅、颂》中小提琴声部演奏技法“中国化”和音响效果的研究
谭盾作曲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是德累斯顿一九八三年国际韦伯室内乐作曲比赛的获奖作品,标题“风、雅、颂”一般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风”:地方音乐;“雅”:正声雅乐;“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作曲家只取其意境,并不是具体描述什么是“风”、“雅”和“颂”,这是当代某一类作曲家(全部或个别时期)的写作风格,我们应当理解。
这首兼具中国文化内涵与西方古典音乐表现形式的作品,在世界严肃音乐领域中是可以代表“中国音乐”的,因为作曲家将中国民族乐器的奏法和音响等技术以及带有东方音乐的特点节奏巧妙地融化进弦乐四重奏,不仅保有他所理解的“风、雅、颂”这样的中国文化和精神,而且持续模拟的(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响也贯穿始终,整首作品浑然一体,流畅精密,是代表着作者尝试去创新的优秀作品。
作品采用传统的奏鸣套曲结构原则,I:奏鸣曲式,II:三部曲式,III:变奏曲式。本文将从旋律和节奏两个方面来研究演奏技法的“中国化”。为了得到类似民族乐器(指中国民族乐器,下文同)的音响效果,作曲家从旋律的特殊奏法出发,也运用到特殊的节拍和节奏,把这些特殊技法传达给演奏者,当作品被演奏出来时,音响效果也会同西方传统的弦乐器的音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