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8日
李小云书路随笔:
采撷一枝 得之毫末也慰
采撷一枝 得之毫末也慰
《春秋三变说》一
《春秋三变说》二
《春秋三变说》三
《春秋三变说》四
《春秋三变说》五
《春秋三变说》六
《春秋三变说》七
《春秋三变说》八
《春秋三变说》九
《春秋三变说》十
《春秋三变说》十一

  近日,研读国朝老师《寻觅真经》系列丛书,悉读书分为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有字书即他人或前辈智慧、经验的文字结晶,学来丰富自己。无字书乃自然之道,与君子贤达交往之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万卷书是有字书,万里路则是无字书。
  曾国藩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这即是面相再生之说。从父母所生面相到后来由学养而浸润的再生面相,再生面相因读书而重塑,足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曾国藩有关读书的观点和方法,很值得我们效仿。读书要读经典。经典中的智慧思想经过实践验证,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收。知识性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要读经典。读书要有“笨劲儿”。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不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死抠一本经典,往深里沉浸下去。像王国维先生所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情,才能出乎其外。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读书还要养成做札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疑惑去读书,此则读有字书的有效方法。
  所谓读无字书,即行万里路。学古人那样,暂别家人,轻装简行,名山大川,领略自然风光,感天地造化之奇,悟人之顺势而为。访先贤故居,效圣人之礼,阅哲人生命轨迹。深入乡土,聆听习俗趣闻,借平淡田园之风雨洗涤身心,是修身也是修艺。诸如徐霞客、邓石如、林散之等。黄宾虹先生曾告诫学生林散之说:“凡病好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廓,俗病或可去也。”
  作为书家,我们还要了解儒、释、道三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透析儒家、道家的“中庸、天人感应、知行合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及佛家的“禅宗、顿悟”等思想,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要辩证分析汉字书写层面的“和而顺”“阴与阳”,天人合一,顺则自然,阴阳谓道,辩证统一;以“大道至简、变则恒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引领书法审美;以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标准来评判自我、鞭策自我、提高自我。书法即是立象尽意,心有万卷书,方可笔下生辉;要多背书、写国学,要顺势而为,不断补充阳性能量;要站好属于自己的舞台,贞观写天地,阴阳在笔端。
  关于审美和创作,我的认识是:要学会用“比较”的审美方法,相互对比,评判优劣;坚持先“单独笔画评判”后“笔画组合评判”的规律;弄懂古法运笔和今法运笔的区别,评判其各自在字势、神情、形质、情感、气息等元素上的优劣;掌握“艺文兼备、技法、审美个性、天然、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书法美学评判标准:了解汉字美学原理,分析其具象美、抽象美、静觉美、动感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创作要放松心态,随时创作、随性创作,不可专为展览而创作;要由博到专,由面到点,扬长避短;要做好长跑的思想准备,拿出铁杵磨针、水滴石穿的精神,方可有所突破;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内理,变通内理,把修养融入技巧,提高作品的神采、风韵;要以帖为范,帖中有我,我中有帖,化合百家,有选择,有取舍,慢慢滋养,逐渐熟练,方可深入堂奥,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国朝老师关于“留余”思想的认识也很有教义。《留余匾》现存于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为中华名匾之一,该匾是康家训示子弟的家训匾,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留余”思想对品德的养成至为重要。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务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为人处事不可贪得无厌,不可过分。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务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留余”思想对于临习书法而言,就是不要只注重技法,不要把所有的力气使在对字面笔法、结字和章法布局的研习上,而应更加注重作品的内在神采、气韵、品位以及书家的生活阅历、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上。通过心性的感悟,提升自己对帖的全面理解,进而得其神,传其意,达到融会贯通。
  “留余”思想对于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更大。京剧大师曾经说过,唱戏的至高境界是吟诉,下一等是唱,再下一等是喊,没入流是吼。演唱时七分为吟诉,八分为唱,九分为喊,十分十二分即为吼。作书亦然,“上等”作品皆“留余”,雄强之作亦不剑拔弩张,激动而不冲动,表现而不张扬。国朝老师又云:“把自己写的字放在古人法帖堆里,不觉扎眼,方可称为书作。盲目地自我欣赏与今人比肩,定难成大气。”的确如此。不能只注重技上的发力,特别是把十至十二分的力用在技艺上,这样的作品只会扎眼、流俗、飘摇而无根基。而应该“留余”于道,给精神、气质、风采、品位留三分力,使之和技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佳品。
  学习书法本身是一件苦差事,要坚持“技进乎道”“德艺双馨”的艺术精神,并以之为目标理想。一个书家必须具有“匠人、艺人、文人”三重身份,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干干净净,安安静静,慢慢滋养文化内涵,进而提高精神内涵。积土成山,积水成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逐渐达到“通天地,契人文,禀阴阳,化万物”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