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1日
走进“华夏龙脉大秦岭”
走进“华夏龙脉大秦岭”

  朱鹮

  周吉灵在秦岭采风

  秦岭褒斜栈道景区

  作家周吉灵,生在秦岭山涧谷坝中,以数十年探访考察秦岭地区作为积累,通过纪实性文化散文著作《华夏龙脉大秦岭》,为读者解密大秦岭深处的历史与人文景观。
  “秦岭,我的父亲;那江那河,就是我的母亲。”本期,我们邀请这位秦岭赤子,与读者携手走进“华夏龙脉大秦岭”,共同分享他十年秦岭之行的见闻与感悟。

  30多年痴迷秦岭探索
  仅掀开面纱一角
  主持人:你曾用十余年的时间,深入秦岭进行探访,醉心于田野调查式的秦岭研究,对于秦岭的痴迷与执着让人印象深刻。这其中除了出于故土情结之外,是怎样的情愫和初心为你塑造了“秦岭的血脉,秦岭的气质”?
  周吉灵:秦岭横断中国南北,《读史方舆纪要》评价为:“扼南北交通,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北不得此无以启梁益。”除地理位置重要外,秦岭还挡住了南下的风雪寒霜,让南国一片葱茏;同时还阻拦了南方的暴雨流云,使关中大地风调雨顺,才成就了长安十三朝古都和洛阳九都邑的辉煌历史。不仅如此,秦岭还是长江黄河夹持着的一条巨龙,横空出世,它孕育了我们生活在秦岭山中一方山水一方人的血色秉性和龙脉正气,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天人合一,爱护自然。正是这种特有的因子、情缘和秉性,才坚定了我对秦岭的钟情与热爱,使我对秦岭有着刻骨铭心的情感,驱使我这个秦岭赤子把秦岭当作自己的祖脉和华夏龙脉去呵护、去探究。
 
  主持人:在被称为“父亲山的精神之书”《华夏龙脉大秦岭》中,以游记散文、历史考据,还有现实关怀等方式,真正走进了大秦岭的精神世界。在写作这部书时,都做了哪些方面的考察工作?最初的预想和最终呈现的文本是否完全达到了“站在秦岭的顶端俯视华夏龙脉的磅礴气势”? 
  周吉灵:我生在秦岭,长在秦岭,年轻时就爱好长途苦旅,曾爬上了太白峰顶和麦积石窟及华山、嵩岳、白石等山巅;在涉猎了大量秦岭历史文化知识后,又近百次从不同的路线穿越秦岭、环绕秦岭、考察秦岭,甚至还踏上昆仑、越过帕米尔高原,掠过俄罗斯大地,沿着世界龙岭到达了阿尔卑斯山巅,俯视了亚欧大陆山川气象。东去河洛之汇、东周故城、东都洛阳、伏牛山间,沿淮河出海,远眺了日本的地理走势,走通了秦岭所有古道,较大川峪和主要山峰,走遍秦岭所在的100余县区市,浏览秦岭的山川地势和人文古迹,访问了上百位爱好秦岭的名家和地方历史文化贤达。从准备弄懂这座山开始,已经30多年还在痴迷于这座龙脉探索,目的在于洞察秦岭的山势地脉,触摸这座中华圣山悠远灵魂,但最终仅仅只掀开了秦岭神秘面纱的一角,探究了秦岭的地理文化,还没有真正洞察透秦岭的魂魄真谛和华夏龙脉的万千气象及博大胸怀。 

  秦岭不仅是华夏龙脉
  还是世界龙岭

  主持人:事实上,秦岭的定语有很多,比如,“国家中央公园”“中央水塔”“中央空调”。记得此前我采访纪录片《大秦岭》撰稿人之一白玉奇老师时,他提到“命脉”这个词汇,而你在大秦岭之前冠以“华夏龙脉”,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考量?
  周吉灵:秦岭除自然生态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在它胸怀中孕育了伏義、炎帝、黄帝人类初祖三皇。三皇在秦岭山间的天水、宝鸡、终南山蓝田、河洛等地融合繁衍,最终才演化成了华夏民族,养育了龙的传人,致使中华文明千秋不息,至今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命脉。秦岭东西横亘1600多千米,整个山势呈龙形,白石山是龙头,太白山为龙脊,伏牛、崤山、嵩山为龙尾。与之相并行的还有护佑它的黄河和长江两条水龙,山是龙形,水似龙势,山水与人和谐共生,人文相通,山人同居,天人合一,命运相系,扶摇西进,遥望亚欧大陆,气势非凡。因而,秦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祖脉,更是华夏龙脉,还是世界龙岭。
 
  主持人:《华夏龙脉大秦岭》这部书,在“人文秦岭”这一章节中,以《南栈北峪通秦岭》为题,提到了秦岭的栈道:“秦岭栈道,与长城、运河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工程。最为著名的是故道和褒斜道。”关于栈道的人文历史,你在实地探访过程中有哪些发现和认识?
  周吉灵:正是因为秦岭雄浑高峻才隔绝了南北交通与交流。最早翻越秦岭的除了炎黄二帝和大禹之外,就是夏商周时代的先民们,他们在炎黄故里陈仓沟、清姜河一带生生不息,建立姜氏城、古散国,循北方河峪凿石拓道,又在南坡嘉陵江、褒谷、沧浪水(黑河)搭栈建阁,最终沿清姜河越过秦岭踏出了故道,之后又拓展了陈仓古道,连通了褒水、斜水,直通有褒国,远达川蜀,才沟通了南北交通,让南北文化融合发展,致使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有褒国走向了繁荣。自此,南北交流,架栈拓峪,穿峪缘水,陈仓与故道联结,褒斜二谷相通,水陆联运,才打破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瓶颈,到了秦汉之后一直成了国家的官驿大道,车粼粼,马萧萧,创造南栈北峪越秦岭的交通奇迹,为中华一统奠定了基石。
 
  主持人:关于秦岭研究,你在这方面以秦岭武兴国的相关历史研究为人所知。我知道,你历时20年之功,走访武兴故地近百个县,搜集研究历史而创作的著作《武兴国志》业已正式出版,被学界认为“填补了《十六国春秋》的疏漏和南北朝氐族历史的空白”。《武兴国志》中,有关秦岭中的武兴国的历史,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
  周吉灵:秦岭自古都是王者的靠山,居可覆水而下,直掏心肺;退可避其锋芒,卷土重来。历代王者只有居秦岭才能拥天下,如秦楚争雄、魏蜀吴鼎立、南北朝对峙、吴三桂反清等,其争夺焦点就是秦岭高地,如居秦岭国家必统,如失秦岭,要么南北分裂,要么三国鼎立,纷争不断,人民水深火热。正是因为武兴国居秦岭汉中、陇南、川北的秦岭高地,扼南北两朝交通命脉,才能与南北两朝相抗衡,是一个利用秦岭高地建国立业,从而形成三国鼎力局面的一个典型,导致国家难以一统,武兴氐民骑墙坐大,割据一方,独立为国81年,致使南北朝民族分裂达180年之多,征战频仍,民不聊生。
  武兴国之境基本囊括了陇南、汉中两市及川北和天水南部地区,占据了秦岭百分之八十的地区,从秦汉以来这一区域一直是南北争夺割据战略高地,现在这一地区是中国的海陆疆中心、地质矿产的“金三角”,地理位置对国家统一极其重要。南北朝武兴国、仇池国等氐羌五国延续三百多年,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人类进化、人口素质提高和智慧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才成就了随后的唐宋元明清的辉煌。因此,秦岭是系国脉、保民生、兴国运、大一统的基石,更是制南统北的战略高地,不可丢失,不可忽视,应倍加重视。 

  汇聚有识之士
  共同认识秦岭、保护秦岭
  主持人:我知道,你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曾是《秦岭印象》文学期刊的主编,这本期刊是西北五省唯一一份关于秦岭的期刊,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秦岭、推介秦岭。作为主编,以《秦岭印象》为载体,你是否有心得感受与大家分享?
  周吉灵:认识秦岭要有博大胸怀,秦岭地跨陕甘川豫鄂,我们不能有一省一区、一市一县的眼光,要胸怀全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忧患意识。只有大秦岭地区有识之士汇聚一起,积智慧、聚合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秦岭、认识秦岭、宣传秦岭、推介秦岭;只有立足西北五省,联合秦岭所涉各省,胸怀全国,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秦岭,护佑祖脉,兴隆国运,走向复兴。
  因此,我自2011年起就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以省作家协会理事的身份先后与河南、甘肃、四川、湖北等省市区文联、作协、林业等部门联系,办起了秦岭区域各省联办的《秦岭印象》双月刊,先后聘请了五省一市关爱秦岭的领导、专家、学者50余人担任顾问,凝聚了各方力量,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出铜版纸质全彩刊近20期,送达中省市主要领导参阅,发博客、微信公众号50余期,读者群达30余万人,关注点赞6万多人,作者群达5000多人,聚集起了保护秦岭、宣传秦岭的庞大合力,一度引起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扩展了我的胸怀,加深了我对秦岭的认识。我通过4年的打磨2014年出版了《华夏龙脉大秦岭》,系统地对大秦岭历史、文化、地位、生态等进行记录,曾经得到中省相关领导肯定和关注,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发挥了秦岭赤子应有的作用。我希望把秦岭的文化和地理作用推介给每一个国人和全世界,引起大家的关注重视。
 
  主持人:住在秦岭、歌颂秦岭、保护秦岭,这也一直是你引以为职责的几件事。在《华夏龙脉大秦岭》“守望秦岭”这一章节中,你关注到了滥伐树木、肆意开矿等生态问题,并大声疾呼“保护环境、呵护大秦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留住中华民族自己的根脉”。就现实层面而言,目前我们对于秦岭的保护,在哪些方面还应查漏补缺?
  周吉灵:秦岭是中华民族的动植物基因库,秦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秦岭,守护好人类的家园,一要加大秦岭的动植物保护力度,凡是国家保护动植物决不允许滥猎滥采;二要禁止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核心区的路、渠、洞、矿等破坏性建设和开发,留一方生态绿地;三要及时建立秦岭国家核心公园,给动植物一块纯洁的繁衍乐园,建起秦岭国家动植物基因库,使人与自然生物多样性永续,让华夏龙脉康泰,保中华民族复兴。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龙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