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7日
唐李道坚墓壁画第一阶段修复完成
唐李道坚墓壁画第一阶段修复完成
  唐李道坚墓壁画室内清理修复照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8月1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利用新科技新技术,对唐代贵族李道坚墓葬壁画完成了第一阶段修复。新修复的壁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包容与开放。 

  富平朱家道村壁画唐墓主为唐高祖李渊重孙李道坚
  陕西是唐代墓葬壁画出土最多的地方。唐朝国力强盛,帝王崇尚厚葬。在乾县、礼泉县、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东西绵延百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唐朝18座帝王的陵墓。
  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调查西安唐代帝王陵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帝陵周围的陪葬墓,从中清理出大量精美的壁画,获得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及其陪葬墓的详尽资料。这其中,唐高祖李渊的献陵陪葬墓为30座,墓主人大多是皇室宗亲。1994年,富平县文物部门对位于富平县西南城关镇新庄村道理组的一座献陵陪葬墓进行了初步调查,将该墓命名为富平朱家道村壁画唐墓。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墓葬周边遗迹进行了勘探,对墓葬壁画进行保护修复。
  根据墓志释读,墓主李道坚为唐高祖李渊重孙,曾经担任宗正卿等重要职位,掌管宗族、司法和外交等各类事务。其祖父为鲁王李灵夔,父亲为范阳郡王李蔼。史料记载李灵夔“少有美誉,善音律,好学问,工草隶”。李蔼“艺辍多材,慈深善诲,蔼夙奉趋庭之训,早擅临池之工”。

  发现目前唐代纪年墓中最早的山水屏风壁画
  李道坚墓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墓,该墓曾多次被盗。陪葬品已经基本不存,仅在第二天井下壁龛内出土一批陶俑,陶俑中有较多的骆驼俑。另在甬道口出土墓志一盒。
  李道坚墓壁画虽经多次被盗及水浸,墓中壁画出现严重错位和断裂,部分壁画脱落,壁画修复难度比较大。但是从残余内容来看,仍十分丰富。
  墓葬壁画线条流畅、工艺复杂、画工精美,生动反映了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和丝路风情。墓道内有昆仑奴、侍从、羽人驭青龙及白虎等,墓室内部东壁为乐舞图,北壁有双鹤屏风、昆仑奴牵牛屏风;西壁为六扇山水屏风;南壁有卧狮屏风。其山水屏风壁画为目前发现的唐代纪年墓中最早的山水屏风壁画。 

  用计算机模拟复原技术修复缺失壁画
  历时两年后,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又公布了最新修复成果。此次修复的壁画位于墓葬甬道的东西两侧,由文官形象和仕女形象组成。据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蒙介绍,为了加强修复后壁画的稳定性,除了用传统材料对壁画背面进行加固,他们还在修复过程中研发和试验了专门针对壁画白灰层加固的新型材料。
  “我们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一起来研发纳米氢氧化钙材料。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选了一些小的残块样品,进行了材料的应用试验和材料的后续研究,证明了这个材料在壁画的加固上是有一定作用的。”文保工作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严静介绍,“我们现在联合了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们,用计算机模拟复原技术来把缺失的地方用计算机修复的办法,把它补一下。为文物美学和文物后续的展览考虑,让它看起来更协调更好看。”
  截至目前,壁画修复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后续还将通过模拟复原技术对壁画残损部分进行填补。专家表示,通过李道坚墓道壁画修复,为后续相关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材料和技术支持,也对唐代壁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唐代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