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5日
苗重安绘画展亮相国博
苗重安绘画展亮相国博
  苗重安,1938年生,山西运城人。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师从贺天健先生研习山水画。1980年负责筹建陕西国画院。曾任陕西国画院院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陕西省文联顾问,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副会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一级美术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其山水画作品多表现黄河流域和丝绸之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旨在表达“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重走丝路古道,弘扬汉唐雄风”的宏愿。画风写实,意境开阔,沉雄博大,颇有诗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山和畅:苗重安绘画展”现场

  苗重安先生在采风途中

  苗重安与张仃先生在黄河岸边

  这个暑假,京城气温骤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重山和畅——苗重安绘画展”却掀起了新一番观展热潮。展览分为“师与心”“墨与色”“光与情”和“思与境”4个部分,展示了苗重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共85件,试图探讨其作品与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其中包括他曾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北京会议中心和北京火车站创作的《轩辕柏》《壶口飞瀑》和《群峰竞秀万壑争流》等巨幅画作,勾勒出画家艺术追求的一段历程。据策展人诸葛英良介绍:“此次展览的艺术作品充满现代性审美关怀,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可资借鉴的有益尝试,也希望广大观众能够从画作中深切感受中国山川之美、艺术之美。”一幅幅气势恢宏的青绿山水作品在淡雅的展览空间中显得静谧而深邃,在他的笔下,山水画不再是世外桃源和避世的象征,而是人的生活环境与现代生存理想和情操的比兴、寄托之物。自然山川与现代建筑、人文精神相得益彰。为了解决中国画如何用传统笔墨表现现代题材这一命题,苗重安作出了艰辛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设计跳出了惯常绘画艺术展的思维模式,打破以绘画题材划分或艺术家个人成长经历的区隔模式,以苗重安先生的画作为个别案例,探索与前人对话的新方式、新途径,为研究苗重安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探索提供了丰富材料。苗重安创新了青绿山水的现代语言,让青山绿水承载着他的志向、情感与思考,从热情走向理性,从自然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让青山绿水在他精心编织的情境里吟唱着一首又一首自然之歌、生命之歌,让人浸染在中国文化的渊源中领略中国艺术的深邃与渊博,一点一滴地去品味如画江山的神奇与真趣。他的作品充满了东方情韵、民族精神,显示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生活交相辉映的艺术魅力。
  苗重安作为陕西国画院的第二任老院长,如何通过这样一次梳理性的展览找到中国画新的发展之路,可能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1938年,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凶残日寇的机枪飞机和大炮,侵略者的铁蹄,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战火。许多人不得不在战争硝烟的笼罩下,逃离家乡,流离失所。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迎接他的,注定不是平安和幸福。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11岁的时候,母亲也相继离他而去。但是孤苦伶仃的窘境,并没有泯灭他对生活、对色彩的热爱,幼小的他虽然只能跟着爷爷奶奶过生活,但却依然选择用绘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关爱。
  但是,这在战乱中培养起来的唯一爱好,却遭到了最亲的亲人——奶奶的坚决反对,老人认为画画没法儿养活他,乱世的男儿,要么读书报效国家,要么务农保全首领。不过他却并没有向艰苦的生活妥协,除了在农田里干活儿之外,还在农闲时间到美术教室里磨炼自己的绘画技艺。
  农家子弟的绘画,自然也离不开农村生活,有一天,他从地里拿了两个南瓜带到美术教室去写生。没想到,这幅画被老师送到了太原市的中学生美术比赛上,还拿了个优秀奖,与之相伴的还有15块钱奖金。在当时,15块钱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相当于两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奶奶终于意识到,画画也许还是条出路,终于不再阻止。就这样,这个小男孩终于凭借着兴趣和努力走进了绘画的殿堂。1958年,高中毕业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从此成为一位专职画家。1960年,他在上海中国画院师从国画大家贺天健。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基础上,苗重安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注入个人情怀,把承载中华文明精神的黄河、长城、西部山川等文化意象,融入热情的绘画语言中,别有一番境界。苗重安对山水画的探索,重新发现了自然和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重新发现了自然,是指他重新发现自然美,把呈现自然的亲切、神奇与丰富视为头等重要的事,具体而直接地探索中国画临摹与写生、丘壑与笔墨、中法与西法、世俗性与超越性等诸多问题,赋予山水画新的感性魅力和生命活力;所谓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说他将科学精神和“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注入山水画,在作品中凸显20世纪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自觉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如今,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奔流不息的万里黄河,还是雄关漫漫的丝路古道,都已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透出深厚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积淀。这个展览,可以看作是苗重安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回应。我国老一辈画家创造了中国美术一个时代的高峰,他们坚持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将感悟落地生活,扎根在丰厚民族文化沃土上,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尽管中国有这样的文脉积淀和历史传承,但面对当下中国绘画的整体面貌时,如何把山水景色和内蕴融为一炉,连接起历史感与现代性,还需要更多艰辛探索。以这次展览为契机,在老前辈的身上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传承中国绘画山水的同时,还应该更加大胆、革新,进一步强化艺术个性。在当代部分,展览的“信息量很大”,如果说以苗重安为展示窗口可以看这么些年的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的传承在有序的同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是展览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即中国山水绘画的演变和发展是以传承创新为主。如何进行文脉的传承创造,需要不断回溯历史,寻找当代发展的新方向。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美术馆、北京会议中心、陕西国画院为支持单位,展期一个月,展览将持续至9月4日。观众可通过国家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