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闲者、老者、孤独者,为何做了钓者?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偶尔撞见他们,必停下脚步,向他们行注目礼,或不远不近地坐了,饶有兴趣地观赏他们。一个人,一方水域,一根钓竿。盯着天,或盯着水,不大左顾右盼,也不在乎旁边有人走动,用旁若无人形容他们可能更确切些。有的一脸高古,有的一脸木然,也有的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他们在想什么?不尽然想鱼吧?很想走近他们,走近了,却又走开了。想要走进他们的心里,比钓鱼还难。
很自然想起了那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小时候读到这个故事,并不完全理解。姜太公的鱼竿很短,鱼线很长,鱼钩无钩,更无鱼饵,只觉得这个白胡子老头儿很好玩。长大后才明白,他钓鱼只是个幌子,“钓”周文王才是目的。他如愿以偿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其本身就是一个钓饵,“钓”起了后世无数人的梦想。
我又想起了柳宗元的那首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每读此诗,读到那个“翁”、那个“钓”,总联想起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作为政治家的柳宗元,志向肯定不在“寒江雪”上,吟此诗之时,他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姜太公这个人的。可以说,他是和姜太公一样的钓者,遗憾的是生不逢时,虽壮志凌云,却没有知遇之恩助他上升之力。
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做钓者和被钓者,而钓饵就没有个穷尽。啼哭若是钓饵,母爱便是鱼;乳头若是钓饵,婴口便是鱼。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前后左右,充满了钓饵。爷爷手里拿块糖,逗孙子:“叫爷爷。”那糖就是钓饵。爸爸手里拿个玩具,逗儿子:“叫爸爸。”那玩具就是钓饵。父母总给孩子许愿,不用想的,那许愿就是钓饵。一般孩子都是在“许愿”中长大的。尝到了“钓饵”的甜头,此生此世难免要被“钓饵”俘虏。
教育,与钓鱼何其相似乃尔。课堂便是鱼池,讲台便是钓台,师者便是钓者,教材、黑板便是钓竿、钓线,远大理想、宏伟目标、锦绣前程、励志故事,墙上的画像、标语,各种奖品、奖状,包括老师口头表扬或期末操行评语,其实都是钓饵。呶,钓饵就在眼前,就如一串葡萄,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令人垂涎欲滴,却非得腾挪跳跃,使出浑身解数,才有可能吃到嘴里。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总是被提醒:“社会上诱惑很多!”总是被教诲:“要经受住各种诱惑!”总是被告诫:“要警惕各色诱惑!”怪在人的一生,几乎都要面对“挡不住的诱惑”。那诱惑就是钓饵,至于谁在垂钓,就一言难尽了。恋爱、结婚就是钓鱼,你钓我,我钓你。身高、长相、房子、家庭背景等,职务、职称、月薪、工作单位等,性情、感情、脾性、个人爱好等,无所不是钓饵。找工作,求进步,谋前程,包括招聘、应聘、合作,都是钓鱼过程,都有个钓饵充当媒介。惦记那钓饵,就得听从钓者的摆布。至于谁钓了谁,天知道,一些人装不知道。
充满诱惑,就充满陷阱,这和钓鱼一样的。觊觎那钓饵,就可能“愿者上钩”。人常上当受骗,原因就在这里。奔着钓饵去的,眼里只有了钓饵,只想着钓饵的美妙,不上钩才怪哩!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总有人想吃免费的午餐,就怪不得有人以钓饵引诱了。有人想占便宜,就有人下钓饵;有人想捞外快,就有人下钓饵;有人想不劳而获,就有人下钓饵。贿赂之所以有禁不止,就是因为钓饵过于丰厚,总令一些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欲壑难填,那“欲壑”就是鱼口。只要投其所好,必有鱼上钩。有钱能使鬼推磨,谁和钱有仇呢?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放长线,钓大鱼,钓者和被钓者,都是贪婪者!
无欲则刚。扪心自问,几人“无欲”呢?人有七情六欲,本很正常,若无所节制,钓饵随时随地都等着。吸烟、喝酒、打麻将,其实也都很正常,但上瘾了,就等于被下套了,就只能受钓饵摆布了。人若身不由己,八成是吞食钓饵了。
回到本文开头:那些钓者,莫非是在咀嚼、回味人生?他们钓鱼,其实是在“凭吊”余生。于此而言,钓者多半是高人,他们参透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