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4日
陈师曾《秋山夜话图》
陈师曾《秋山夜话图》
陈师曾 《秋山夜话图》 纸本设色 128cm×64cm 约20世纪20年代初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别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江西义宁人。诗人陈散原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兄。1876年生于湖南,1913年移居北平。曾执教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图画课。1918年春,受聘于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任中国画导师。是年4月,又受聘于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画教授。授课之余,著述颇丰。陈师曾以书画家兼作绘画史论之探讨,既有创作上之丰富经验,又擅精神之理论研究。1923年病逝,年仅四十有八。
  在20世纪初叶的“美术革命”思潮中,不少人认为“中国画衰败极矣”,对文人画以及文人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提出了空前的质疑与否定,因而倡导以西画改造中国画。在国画改良运动的大潮中,陈师曾是一位独具卓识的逆流者,是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守卫者。陈师曾以一篇《文人画之价值》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文化立场,他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必于艺术上功力欠缺,节外生枝,而以画外之物为弥补掩饰之计。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否则直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贵乎艺术邪?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而文人又其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故其于艺术也,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另,齐白石北漂后结识了陈师曾,陈师曾以吴昌硕金石笔法入画之理指授之,促成了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齐氏画风骤变,后在画坛声誉日隆乃至家喻户晓。这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郑伟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