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7月3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半年多时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韩家村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一代名将”王韶家族墓园。
该墓园由方形围沟和7座墓葬组成,围沟形成的兆域南北长147.7米,东西宽138.5米,面积2136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园兆域。墓园内埋葬王韶、王韶嫡长孙王弘、北周原州刺史王楷(王韶祖父)长子王显、王楷长孙王仕通等数代七人(编号M1-M7),均为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土洞墓,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北周-隋代墓葬形制特征。
王韶字子相,北周至隋履立军功,在隋朝任并州长史、项城公,先后辅助晋王广和秦王俊镇并州,颇受隋文帝信赖。炀帝即位,追赠其为司徒、尚书令、灵豳等十州刺史、魏国公。
此次发掘的7座墓葬中,王韶墓(M1)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为斜坡墓道7天井的双室土洞墓,地面有封土,全长60米,其规模仅次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远高于已发现的普通隋墓。据该项目负责人李明介绍:“隋朝一般三品以上的官员只有5个天井,太子墓6个,王韶的7天井可以说接近帝陵的规制了。”墓葬位于兆域内最东侧,墓室近方形,穹窿顶,东壁中部开凿一侧室,门外两侧各有一壁龛。该墓被盗严重,墓室内共出土各类随葬品67件(组),散乱分布在墓室和壁龛内,器形可辨有武士俑、镇墓兽,骑马俑、立俑及陶猪、陶鸡等。
M7的规模仅次于王韶墓(M1),且位于兆域正中,为斜坡墓道3天井的前后室土洞墓,墓室内共出土各类随葬品59件(组),有武士俑、骑马俑、立俑,陶罐、陶瓶,铜钗、铜镜、铜饰等。据出土的4合墓志记载,王韶家族墓园在至少隋开皇九年(589)和开皇十五年(595)两次下葬,两座墓为亡于北周时代的家族成员的迁葬墓。王显、王仕通墓志明确记载迁祔于冠军侯之茔域,以墓葬规模和位置来看,M7极有可能就是隋初下葬的北周冠军侯王楷墓。
王仕通墓(M3)为斜坡墓道2天井的前后室土洞墓,墓道略呈口小底大状,东、西两壁底部隐约可见红色底栏。墓室内共出土各类陶罐、铜钱和墓志等随葬品4件(组),据志文知墓主为北周原州刺史、冠军侯王楷长孙王仕通,终于北周保定年间,隋开皇九年迁葬祖茔。王显墓(M6)是所有墓葬中随葬品最丰富的,共出土66件(组),主要分布在前室,以骑马俑和立俑为主。王显为王楷长子(应为王仕通之父),与王仕通同日迁葬。
王弘墓(M4)与M5形制相近,为单室土洞墓,墓室呈北宽南窄的梯形。墓室内共出土陶罐、铜镜、带钩和墓志等随葬品7件(组)。王弘为王韶世孙,主持修建大兴城的隋工部尚书、安平公宇文恺外孙,11岁夭亡;开皇十五年与早夭的北周广城公段永(尔绵永)孙女段娘娘冥婚合葬祖茔,并与王韶同日下葬。这场特殊的“联姻”也显示了关陇集团极力经营家族地位、维持家族影响力的努力,这也是他们建设家族墓地的目的。
隋王韶家族墓园内的7座墓葬分布规律,形制统一,随葬器物具有典型的隋代特征而无北周特征,显然是隋代规划的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墓主身份明确,出土物较为丰富,是北周至隋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为了解北周至隋家族墓地的特征、成员的埋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