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启。今年的博物馆日采取线下、云上“双管齐下”的模式。线下的近百家博物馆的免费、半价开放活动采取全预约制度,博物馆将核定限流人数。同时,整合在线资源,搭建“云上博物馆日”,观众可以自由选择云游、听游或学游等各种模式,享受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新民晚报》5月15日)
今年的博物馆日,和以往不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沉睡”许久的博物馆重启大门,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方式开放,室外排长队、室内摩肩接踵的场景不可能出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作为历年博物馆日的品牌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今年沪上88家博物馆5月16日、17日、18日三天免费开放,通过预约,让很久没有走进博物馆的市民,能在线下绿色游览博物馆,走进心仪许久的博物馆。
今年特别倡导绿色游览博物馆活动。“乘地铁游博物馆”,线上趣游博物馆,是今年的一大特色。通过云直播,一键直达5·18期间各博物馆直播活动,游览各馆线上展览和实景展厅,听游博物馆,包含升级版5·18地图手册,一图游博物馆、一码倾听博物馆;学游博物馆整合线上讲座、课堂、教育活动、知识问答互动活动,提供市民参与分享,一大批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多个电商平台集中上新,助推博物馆日的丰富多彩和吸引力。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旨在强调当今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各地博物馆也在开动脑筋,推出各种“新玩法”,让市民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体验多维度的博物馆之旅,不再受疫情影响,不再有时空的限制,让宅家的人们,缺失博物馆覆盖的区域,也可以踏入历史宝库,酣享文化盛宴。
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馆,彰显博物馆的便民利民作为,要有全新玩法和创意举措。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打开数字直播窗户,在线直播、“云观展”,摆脱了实体博物馆的时空限制,让海内外的观众,通过直播或数字技术参观展览,了解更为详尽的文物历史,细察平日难以靠近的作品,让疫情过后,线上线下同步参观博物馆的模式,成为博物馆持续发展的破局之道,延伸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利于彰显特色,扩大知名度和关注度。
而运用“博物馆+文创”方式,借助互联网传播,带动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网友边逛博物馆边买文创产品,中意就在线下单,文化和商业就这样无缝衔接。
博物馆是保存历史记忆的神圣场域。从国家编纂的浩瀚史书,到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从远古的石器文物,到后现代装置艺术,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以更为立体和生动的方式再现历史,续写未来。可以说,疫情可以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改变不了人们对文化、艺术、历史的热爱,无论参观方式怎么变化,博物馆总在吸引人走进来。因此创新创意博物馆的展陈传播方式,让逛博物馆有全新的玩法,是一个始终需要破解的命题。
作者:王洪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