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闹社火》纸本设色 216cm×149cm 2014年 了解王慧其人其画的人可能并不多,但童年王慧的形象大概很多人都会有印象。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问世的父亲王有政的作品《悄悄话》中,在爷爷耳边悄声细语的小女孩便是童年的王慧,那么天真可爱。长大了的她非常谦和,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却是执著而冷静的,颇有一股倔劲。考大学时坚决不报国画系,态度坚决得让父亲有点心凉。在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非常投入地学了四年服装设计之后,才发现那个时尚喧闹的世界并不适合自己,经过几番痛苦的思索和徘徊,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之感,这一回她郑重地选择了中国画。
自身刻苦努力加上门里出身使她在对人物的形象和味道的把握上很快地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为可贵的是在绘画主题的选择上,她并没有盲目地追随和模仿父亲去表现农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是心物共鸣的产物,相同或相似的对象在不同心灵中的感应是不同的。(刘骁纯《自自然然》)”父亲笔下活生生的陕北农民来源于他深厚的农村生活积淀和其独到的目光,这一点是学不来的,她只能画真正让自己心动的事物。最先是一簇簇看似平凡却又非常可爱的花草,做了母亲之后,这世界上便没有什么比孩子更能让她为之欢欣为之忧了,从此女儿笑笑便成了她画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模特。也正是通过反复地刻画和塑造女儿笑笑的形象,使王慧学会了用看待女儿的目光去观察生活,采集生活中的一个个令她怦然心动的形象。现在她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外出收集素材,这一过程犹如沙里淘金,虽然辛苦但始终伴随着一种心跳的感觉。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王慧较之技法的掌握和运用更注重保持对象鲜活的气息,她希望自己画中的人物是“有生命的,有个性的,有人味的”。自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之后,“气韵生动”又被谢赫排在了其六法之首,他们的言论历经千余年至今还在绘画创作和评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王慧所追求的画中人物的鲜活气息,正是这一最高境界在写实主义人物画上的具体表现。较之写意画,工笔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画,能保持最初的鲜活感受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从王慧的画中可以看出她为之所付出的热情和努力。表现对象的鲜活气息和技法的探索与运用之间本不存在矛盾,但能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画家并不多见,从同一画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探索阶段的作品在技法上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画面中洋溢着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而画家的个人风格日趋成熟之后,这一气息却在悄悄地淡化。在创作上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王慧,尽管在绘画技法上还有些尚未成熟之处,但画面中的一个个活脱脱的形象已经使她实现了“与观者共享生活之美”的愿望。
王慧画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其画面中透出一种静气。“气”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画家可以在绘画中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等手段来创造某种意境,但气是与生俱来的,正可谓“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一句名言,亦可用来论人、论画。王慧画中的静气是她个人气质的体现,也是她平素澄心清意为人作画的自然流露。
一个新的艺术生命诞生了,让我们守望它日后的茁壮成长,并希望王慧能保持其澄心清意的作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