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京报书评周刊公号5月8日报道,近期,一张图画书内页在各社交平台上被疯传,让成年人都大呼恐怖。在这本图画书里,小鸡跟大家一起来给小熊过生日,吃蛋糕的时候,小熊发现有一位朋友不见了,此时的餐桌上却赫然摆着一盘鸡肉,且在书中的这页写道:“宝宝,你知道谁不见了吗?”……这样的暗示让人细思极恐。
小熊吃小鸡,符合自然界的生物生存逻辑,但并不符合拟人化的儿童阅读语境。别小瞧儿童的“脑洞”!殊不知,在儿童眼中,他们看到的并不是“小熊吃鸡肉”,而是“朋友吃朋友”。且令人担忧的是,如此“灭除童心”的图书内容,在社会上还有不少。
在此则消息后,更多类似的图书被网友们贴出来。例如在《宝宝情商培育启蒙绘本》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只耗子、小鸟和香肠分别负责挑水生火、拾柴和做饭,当小鸟觉得自己的活太累而让大家重新分工后,耗子、小鸟、香肠居然都纷纷由于分工不合理集体惨死。此类图书宣扬的价值观与主流的儿童教育观,明显格格不入。很难想象,出版的目的究竟是“教育孩子”还是“毁灭孩子”!
前段时间,一类名为“儿童邪典片”的动画片出现,因其中涉及“血腥暴力”及“软色情”等内容,受到全世界的声讨。“小熊吃小鸡”的恶劣影响虽不至于“扭曲人性”,可“颠覆认知”的情感冲击,易击碎儿童原本单纯、朴实、充满爱心的世界观,甚至潜移默化扎根在孩子心里,外化成人生观。不妨猜想,会不会有孩子在看完此书后,模仿书中行为残杀动物或伤害朋友?
用儿童图书的人物形象包装成人世界的“丛林法则”“暗黑文学”,其强烈的扭曲与反差,易让孩子产生“过敏反应”,留下心理阴影。说到底,将鼓励“吃朋友”的儿童图书称为新时期的“儿童邪典”,并不过分。
由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关于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出版少年儿童读物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新闻出版管理规定,不得有害少年儿童的利益和身心健康。”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纤细和敏感的,成人读物与儿童读物的界线也是清晰、不可混淆的。“儿童读物”不是宣扬“社会竞争”的聚集地,“儿童读物”该有儿童读物的样子。
教育孩子,应该让孩子的眼界始终保持在“蔚蓝色的天空”下。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对儿童读物的审查力度,莫让“吃朋友”的儿童读物再度出现。
作者:严奇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