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荣军 《雪塬双鹿》 纸本设色 69cm×45cm 2019年
田荣军 《山乡三月桃花雨》 纸本设色 60cm×60cm 2020年
田荣军 《此花合为放翁开》 纸本设色 45cm×69cm 2020年
田荣军 《初雪》 纸本设色 45cm×69cm 2018年 ◎ 坚持深入传统。也许做不到如张大千的“血战古人”,至少也要做到基本掌握古人作画的规律。画家一条腿是传统,一条腿是创新,要双腿交替,才能前行。一味继承或一味创新,都是独腿跛行,必不能行远。
◎ 作画时,心里常惴惴,不知下一步会达到何种效果,于是因势利导,相机而发,最终有奇趣,此谓之“生”;若作画时心中有懈怠,可以预见最终效果,于是手勤心懒,此谓之“熟”。光有“生”,是艺术手段不够,光有“熟”,是结壳。由“熟”而转“生”,是艺术的普遍规律。
◎ 笔墨线条不能被色彩弱化,否则就变成彩墨画,失去中国画固有的优势。色彩不能完全变成西方的体系,要把中西方色彩的优点结合起来,最终符合现代中国人的色彩欣赏习惯。虽然色彩丰富,但要艳而不俗,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典雅、温润的气质。
◎ 先求功力,再追性情;大胆落笔,小心收拾;写生创作,真幻之间。
◎ 学习传统,重点在于学习古人作画的规律,如构图规律、造型规律、设色规律、深入刻画规律。万万不可试图复原古人的笔墨特点。因为笔墨特点是每个人性格的反映。如有人喜用中锋,有人喜用侧锋,有人喜用点,有人喜用线,有人喜用焦墨,有人喜用淡墨。这都是个人性情的流露,是学不来的。画家应该找到属于自己性格特点的笔墨语言,再辅以绘画规律,则能事半功倍。
◎ 线如骨,墨如肉,骨立则肉附。骨肉亭匀则神采照人,用线须有墨色变化,否则干硬,运墨须有骨线之力,否则凄迷琐碎,或漫散肿胀。天下事皆取中庸,不走偏极,岂独画哉。
◎ 我总是迷恋《林泉高致》中“冬山惨淡而如睡”之“惨淡”二字,这“惨淡”,不是“凄惨冷淡”之意,而是在空阔无垠中包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忧愁。在审美上,“惨淡”是一种“悲壮”之美。当我立在北方白雪皑皑的土塬上,天空阴沉,寒风吹面,那巨大的土塬矗立在天地间,似乎亘古以来就是这样,衬托出人类生命的渺小和无助。这就是我喜爱画雪塬的原因。
◎ 北宋人山水,直接师于造化,取景阔大,岭高峰险,造型真实,令人荡气回肠,此其所长也;然其用笔过于谨严,附着于形而不能放,墨色深黑,如宾翁所言:“宋画黝黑如椎碑”,此其所短也。
◎ 元以后山水,用笔逐渐脱离造型束缚,呈松动灵秀之态,墨色透润,色彩洁净,此其所长也;然其放弃造化,程式化渐强,造境空洞概念,流于笔墨情趣,此其所短也。
◎ 吾之理想,以造化为师,融二家所长而去其短,以松活之笔墨画谨严之境界。昔王石谷有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吾当继其志而发扬之。此幅丈二新作庶几可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