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18日
合阳:打响诗经文化品牌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合阳:打响诗经文化品牌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宋光)4月14日,渭南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保护黄河生态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渭南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团来到合阳,开展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在合阳的体现非常多,合阳受益于黄河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大县。合阳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包括诗经文化、伊尹文化和民间文化,近年来,合阳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合阳县县长邓宽社说。
  合阳与诗经文化源远流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篇之作《关雎》,源自洽川,描述的正是周文王与洽川姑娘太姒的爱情故事。同时,合阳又是中华烹任始祖伊尹故里,被评为“中国厨师之乡”“关中大菜之乡”。
  邓宽社介绍,合阳的民间文化丰富多样,提线木偶戏、跳戏、南社秋千、东雷上锣鼓、社火、面花等等一系列由古至今的传统文化,都彰显了黄河文化的精神,把这些文化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利用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为了打造黄河文化,合阳县主要以打响诗经文化品牌为主,全力实施“六个一”措施,即:突出一个主题——“伊尹故里诗经合阳;同唱一首县歌——《合阳合阳在水一方》;承办一项活动——一年一度由中国烹饪协会组织的中国厨祖伊尹祭拜活动;开展一项赛事——每年开展一次唱诵诗经大赛;上好一节音乐课,所有合阳音乐教师至少会唱一首《诗经》歌曲,学校音乐课均有教唱《诗经》内容;建好一个主题公园——诗经苑,集中展示合阳文化资源,将展馆打造成合阳对外文化宣传的好窗口,把合阳的文化,合阳的发展,合阳的方方面面更好地展现给大家。
  据了解,合阳县特有的提线木偶戏,据传“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合阳线腔戏有自成一家的脸谱,其特点与隋、唐的雕刻艺术一脉相承。线戏艺人运用提、找、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犹如活人。合阳线腔木偶戏剧目丰富,深受群众欢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雷上锣鼓是合阳县坊镇东北角黄河崖畔东雷村特有的一种民间社火锣鼓,以“狂、蛮、怪、狠”闻名,极具粗犷古朴的美感。表演时,场地四周燃起篝火,群众高擎火把,舞者赤膊袒胸。上锣鼓是民间舞蹈与打击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保存有浓郁的远古氏族部落舞蹈遗风,具有强烈的群体性、争斗性,是研究我国民间舞蹈发展演变历史弥足珍贵的活态资料。东雷上锣鼓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跳戏,是流传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表演系“舞蹈调动”“蔓延蹈歌”,人呼“跳戏”“调(tiao)戏”,又因以社火锣鼓主奏,伴以铙鼓唢呐,也有叫“杂戏”的。跳戏分为“广场跳”和“上台跳”两大类。武角出场时要“上势”,文角和女角要“踩场”,跳戏的声腔不称“唱”而名“吟”,以吟代唱,唱词简练。跳戏没有弦乐伴奏,演出时有大堂鼓一面,大锣两面,大铙钹、大唢呐各一对,还有小鼓二至三面。跳戏剧目丰富,合阳跳戏现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