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言:“诗也,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如此,词亦然。人皆言,作文先有情后有笔法,而对于别具一家的词,尤其是思妇闺怨词,窃以为在千篇一律的思念缠绵之中,点睛之处在于其苗,在于灵活的笔法。
《思远人》此情,正如《小山词序》中所写,“能动摇人心”,目遇之仿若身临之,心与词通,故曰灵根。而造就此灵根的便是晏几道的巧妙笔法。
唐圭璋在评价此词时说:“此首调起题合,起韵谓对景怀人,次韵谓书不得寄,怀念欲切。”的确,红叶萧瑟,草木摇落之秋,最是游子思妇情痴时。望着天际浮云,盼着那缥缈中若隐若现的信鸿,然飞云过尽,鸿雁无踪影,“飞雁又将归信误”。意欲寄书送信,又不知离人身在何方。“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征衣”。痴泪流不尽,却偏要临窗滴,时时刻刻望着情郎的归路,怕错过了那明知不会出现的人。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整首词这四句最是巧妙灵动。以泪研磨,以笔蘸之,故字字带泪,字字含情。渐写到别来时,一个“渐”看似平淡,却包含深厚情谊,既勾勒出思妇道不尽的情话,又点明别离是其情感愁的高潮到来的点,此时已不只是垂泪,而是泪如泉涌,而词人不直言泪水增多,却写情深化红笺为无色,将泪与情在无形中融合,情激出了泪,泪亦润化了情。
其写泪(情)之笔法更是灵气,一句“红笺为无色”来得巧妙,不提泪,但写情,却让人读出了不绝的泪涌。词的上阕亦是,愁意浓郁,却不见一愁字,笔法高妙。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想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就是如此吧。
体格之高,亦如“红笺无色”之妙笔生花。
性情之厚,亦如“此情深处”之情真意切。
《思远人》其手法之含蓄巧妙真正塑造了其情感之深切,使千篇一律的思妇之情有了灵动的感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