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已经为校园足球搭建起升学一条龙服务,每年有近2000人通过足球特长进入高校学习。
足球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扎扎实实做好草根足球和青少年发展工作,要立足本国实情和特点,建立一套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长期发展计划,通过高质量的教练员培训,长年系统坚持高水平的青少年选拔和培养工作。中国足球要想“雄起”,需要储备更多的普及人才,更需要培养高质量的精英人才。
从2014年到2019年,我国校园足球工作进展顺利。在校园足球特色校认定、校园足球教学体系搭建、校园足球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完善,特别是在支撑体系也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激励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已认定了27000多所校园足球特色校,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同时在校内开展系统的足球训练活动和竞赛活动。按照平均每个学校1000人计算,就有2700万中小学生在校园里每周上一节足球课,这对于校园足球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场地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的任务是新建改建扩建4万片足球场,至今已全部完成。
尽管校园足球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总体上来讲,真正参与到足球活动中的青少年学生人数还是非常有限。很多家长都担心踢足球影响学习,不愿意孩子在球场上“浪费”时间。为了扭转社会对踢足球“不务正业”的观点,教育部为校园足球开辟了专门升学通道——目前,教育部要求一所高中对应两所初中、对应6所小学。
在这个区域里,校园足球升学享受“一条龙”服务,小学特色校的学生可直升初中特色校,初中特色校学生成绩优异的可以对口升到高中。至于高考,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员的高校目前已达181所,这意味着按照每所高校每年招收10名学生,每年就有近2000人通过足球特长进入高校学习。
统计表明,全世界足球人口中青少年占80%,职业球员人数仅占所有足球人口的0.2%。同样,我国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不是为了把每个参与者都培养成职业球员和国家队队员,更多的是通过足球运动的巨大教育功能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足球学校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在里面学踢足球免费,能多一门踢球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佘颖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