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刘星家贫,曾沿门乞讨,饱受饥饿滋味,也见惯了人情凉薄。这大概是他性情中安贫乐道、淡泊人事、不擅权宜而又坚韧不拔的前因了。
那些年月,最让他感到有趣的,就是看父亲蘸墨写字、挥笔画画,天长日久,他也来了兴致,有事没事开始涂鸦。
家境贫寒卑微,既剥夺了他童年该有的玩趣,给他以索居的孤单,同时也赋予他同龄孩子鲜有的敏感、内敛和专注。他捉蚂蚱、逮蛐蛐、抓雀儿,把它们串上草枝或关进笼子,一看就是老半天,看完后就去画。村上起土挖出来的古碑墓志,别人都嫌晦气,他却凑过去用手指一笔一画地描。尔后白纸覆上用铅笔刷刷刷拓,拓出纸片儿回家再一笔一画临摹。搜集一些小瓦片、木头块,照那些篆字用笔描了蓝本,再一刀一刀地刻,刻好一些,蘸上印泥往自己的字或画上一拓,龇牙咧嘴笑。十四岁那年,刘星给奶奶画了一幅肖像,惹得全村人争相来看,惊讶地说:“太像啦,比相还像呢!”十五岁时,他被邻居请去给结婚用的箱柜上画花鸟,起稿,勾线,填彩,完成后轰动了整个铁炉乡,大家纷纷赞扬:“下刘村要出画家了!”
然而怀抱艺术家梦想的刘星,高考却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这当缘于当时流行得极为响亮的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刘星置身数学的王国,却醉心于艺术殿堂,用一切空暇临帖习字,广拜名师,聆听教诲,潜心揣摩。他拜的第一位大师,是古稀老人卫俊秀。卫老那时复职不久,门厅冷落,刘星一有空闲便往他家跑,去了就让卫老看自己临的帖,要么请卫老写给自己看,一老一少,意气相投,只论书道,知无不言,其对刘星的陶治之深、影响之大、教化之切,不可估量。
卫老不单自己用心培植刘星,还亲书手条,将他推荐给刘自椟、方济众等书画大家,成为莫逆之交,常去聆听教诲,释疑解惑。
在与这些艺术大家的交往中,刘星内心对书法绘画艺术的那些天然兴趣、被激发,激活成为明确的人生目标。他组织策划了“西安书画名家笔会交流展”,一一登门,邀请到了刘自椟、陈忠志、崔振宽、茹桂、赵步唐、陈光健、修军、谢振瓯等当时在陕颇具盛名的书画名家,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大四那年,刘星按招生简章报考了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的研究生,成绩优异,却因该硕士点最终未获批准无缘入学,只好回到临潼,在华清中学做了一名老师,教起了美术,并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书法老师。
在临潼华清中学的六年时间里,刘星一面利用一切机会向卫俊秀、陈忠志、赵步唐、崔振宽等书画家请教,一面大量涉猎了史论、书论、画论、美学、文学著述,临习篆、隶、楷、行、草,钻研自魏晋南北朝以降的中国画大师之作,举凡范宽、米芾、郭熙、赵佶、李唐、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赵孟頫、文徵明、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等中国画大师,他都曾悉心临摹,揣摩其笔法,领悟其笔意,从中汲取着滋养,沉淀着神韵。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师法自然,进行写生,醉心于山水之神奇,花鸟之灵趣,人物百态之动人。
一次,赵步唐先生见到刘星的一组安塞写生山水画,大加赞赏,言其笔墨境界胜过他当时最优秀的研究生,并鼓励刘星考研读博。
是年,当了6年中学老师的刘星,再次考取了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学养深厚、书画双馨、为人正直、处世低调的赵步唐先生。硕士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因其外语水平卓越,被安排到外事处工作,用外语给留学生讲中国的文化艺术。
本科学数学,毕业教美术;硕士学美术,毕业却靠外语吃饭。刘星心有不甘,拜到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麾下读博,专攻中国绘画思想史,毕业后这才进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真正地从事起了自己喜欢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篆刻的教学。
厚积薄发,博学多才,让刘星的艺术道路既坎坷,又磅礴。这些年来,其深厚的学养,使他在诗、书、画、印和美术理论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硕博期间,他对中国画语言的特独旨趣,中国书画的前世今生及未来方向,中西绘画语言的本质区别,传统审美与当代审美流变对书、画、印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全面思考和深入探讨,先后在《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国画家》《书法》《书画世界》《书法研究》等全国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现在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学养深厚的书画理论家。然而刘星却将这些深厚的学养,融入到他的绘画、书法、篆刻创作中去,以传统笔墨为坚实基础,以师法自然为审美追求,以笔意墨趣为最高趣界,于是其诗、书、画、印里的文人风骨、文人气象、文人学养、文人神韵,在虚与实、隐与显、藏与露、点与面、拙与巧、似与不似之间,扑面而来的是大雅、大巧、大情怀、大韵致,不媚不妖,风范卓尔,以致学界公认,他是有大家气象的一位学者型书画家。
(作者系著名作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