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7日
为党的文艺事业奉献一生
为党的文艺事业奉献一生
  我参加革命五十多年,主要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同时一直坚持文艺创作。先后写了大、小剧本十多个,长、短书词三十多篇,文艺评论、杂谈及回忆录八十多篇。以上作品有的已出版发行,有的分别在多种报刊上发表。遗憾的是: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间,创作的剧本《除夕之夜》《牲畜诉苦》《四老汉》《饮水站》及书词《新女婿》《借尸还魂记》等,我比较满意的十多个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强行拿走,再也无法回归。因此,这本“作品选”中未能收集进去。
  这次出版的大部分作品是“文化大革命”后创作的。书中收进去的“文革”前写的书词《王贵与李香香》《五子葬父》,是延安曲艺馆韩应莲同志提供的艺人们传唱的手抄本。《半斤糖》《歌唱大理河桥》等作品,是绥德子洲图书馆的周凤飞同志,从五六十年代的《大众报》上查找出来的。这里我要特别对以上几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虽然被无理批斗近百次、无故殴打十多次,现在时过四十余年,早已淡忘了当时的痛苦,就是在当时,我也能够想得开、顶得住。因为我亲眼看到许多同志的遭遇更惨;有的被打致残,有的被活活打死,相比之下,我算是幸运者。唯作品遗失,使我十分痛心,因为它无法弥补。
  我知道,书中有些作品比较粗糙。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出版呢?一来是为了总结六十多年的创作成果,给同志们、朋友们及子孙后代留个纪念。二来从这些五花八门的零碎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我这辈子,为宣传党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写过一些东西,尽管质量不高,当时确实还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回头看,作为一个老党员,能尽力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宣传工作,感到十分自豪。
  我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家一级编剧,而是一个比较合格的艺术管理干部。几十年来为贯彻党的文艺路线,办好剧团、剧院,繁荣文艺创作,培养文艺人才,进行文艺改革,继续和发展陕北民间艺术……奉献了一切,也取得了应有的成果。回头看,感到欣慰。
  我年青时,下乡登台唱过戏,进城上街说过书,不仅能演现代戏,而且还唱古装剧。会唱山西梆子、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陕北碗碗腔……会拉板胡、吹笛子、弹三弦、吹唢呐……样样都能来几下,样样都不是很精通。有人说:“艺多不扶人”,有人说:“艺多不亏人”。对我这样一个艺术管理干部来说,我深感还是“艺多不亏人”。因为能与演员们同台演戏,与乐队同台演奏、与民间艺人一起吹拉弹唱,这样就与群众的关系密切了,感情融洽了,领导和组织工作就好做了。
  正因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艺术管理工作中去了,所以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文艺理论,阅读名人名著,更不可能长期深入生活,进行文艺创作。几十年来,虽然一直在不停地写东西,但大部分是搞突击,赶任务,写的倒不少,能拿出手的好作品不多,对此我后悔莫及。记得,一九八五年调离榆林时,在一次欢送座谈会上,我讲了上述观点。李焕政同志(当时任榆林地委文教书记)却说:“你怎么能说没有好作品呢?榆林民艺团、地区艺术馆、地区剧院、地区文联,这些单位都是你亲手创建的,这就是你的很成功的作品。”我听了很受鼓舞和教育,从此,更坚定了我搞好艺术管理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现在我虽年过八旬,依然头脑清醒,还想继续写作。歌颂我们的共产党,歌颂我们的新生活。
  总之,要为党的文艺事业奉献一生。
  尚爱仁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