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0日
鲜活在文字里的余家沟
鲜活在文字里的余家沟
  深秋的季节,是乡愁的季节。读白忠德先生《风过余家沟》,像是看阵阵秋风,卷起忠德先生记忆中关于故乡的片段,如金色的树叶,丝缕叶脉是岁月的痕迹,舞动着的是赤子心情。
  余家沟是秦岭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风吹过余家沟,那山、那水、那人、那传说、那动物、那植物,都在风中鲜活起来,灵动跳跃着,生生不息着。我虽然在城市里长大,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却也在老师笔下生起的风中,在脑海中描摹了些许余家沟的模样。
  虽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简单的饭食就能诠释幸福。爷爷辛苦养蜂卖蜂蜜买来的馒头、奶奶为生病的小孙儿煮的一碗面条、母亲冒雨送给求学儿子的菜豆腐、慢慢切好装得瓷实的一罐泡菜、清晨林间刺破手指的刺莓,都是记忆中的蜜糖。
  虽是居住条件简陋艰苦的年代,但人与自然的融合,碰撞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小小竹园里一展歌喉的阳雀,时常造访的家蛇构皮斑,美丽可爱的山茱萸、山桃花,良药苦口的夏谷草、蒲公英,都是生态文学的源头活水。
  虽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但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滋养出淳朴热情的民风。促成许多人美好姻缘的母亲、治病救人并扶危济困的赵先生、热心帮助辍学同学的孩童们、相依相伴时常相助的好邻居,都是如今高楼大厦里难再寻的佳话。而那些所谓封建迷信的往事里,蕴藏着老一辈人对天地自然之道、人与其他万事万物相处之道的一份敬畏和虔诚。
  如今,田里的土地撂荒了,热闹的年味儿没了,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像作者所说的,“风把余家沟刮老了”,“落寞和凄凉,就像海上狂风刮起来的船帆”。余家沟似乎真的渐渐远去了。
  可是当我再次翻开书中那篇《繁星满天》,我又分明看到满天的繁星告诉我,余家沟不会消亡。从余家沟走出来的能人们,有民间手艺人、跑运输的、承揽工程的,也有诗人、企业家、大学教授,余家沟的山水滋养了她的这些儿女,儿女的骨子里便永远流淌着余家沟的血脉,心里便永远传承着余家沟的品格。虽然风把余家沟的儿女们送到了远方,但只要他们在,余家沟的精魂就在。假使有一天儿女们也不在了,还有儿女们的儿女会在。这大概就是传承,就是希望,就是未来。
  余家沟没有远去,她是鲜活在了白忠德先生的文字里。刮过余家沟的风儿,就一直在我的耳边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