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1日
一孔之见【孔明专栏(64)】
  世间有多少人不被“更”纠缠、纠结?又有多少人不受“更”鞭策、驱使?更有多少人不为“更”所动、所迷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一个“独”字似乎身单力薄,加个“更”字则如虎添翼。“更”的不可或缺,于此可以想见。更能,更加,更好,更……宛如无影神臂,更似观音妙手;不说翻云覆雨,却也妙手回春。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少了“更”字,此诗真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子。本来胸襟豁然,若少了“更”字为梯,视野必受高限;本来气势如虹,若去了“更”字鼓劲,那势不去八九,也去七八。甚至可以说,若无“更”字兜底,此诗能否流传都成问题,更别提流芳百世了!
  辛弃疾的《摸鱼儿》被公认是绝妙好词。此词之妙,就妙在一“更”当先,便妙句宛如妙珠,“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两句秦腔戏词通俗,却最解如此妙喻:“放下来一堆堆,提起来一串串。”呵呵,那是珍珠项链嘛!读是词也,能感受到字字如魂附体,句句都是神来之笔,既呼风唤雨,又落英嫔纷。“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说焦仲卿妻刘兰芝:“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焦母如同刁母,孝子贤媳和谁讲理去?汉代以孝为先,母命有如天命,是不可违拗的,那倒霉的就只有刁母她儿和她儿的所爱了。就诗而言,刘兰芝倒霉就倒在那个“更”字上了。我每读此诗,读到“更”字,便哽咽难抑,不忍卒读。此诗不着“更”字,刘兰芝还不至于心灰意冷;一着“更”字,她便无奈复无助,更无力回天了。唉,一个“更”字,道尽刁母之寡情与刘兰芝之恓惶。
  其实“更”字并不尽然令人扫兴。信手拈来,这“更”字便别有意趣,还兼励志。重新开始,曰更新;死而复生,曰更生;少不更事,因为年轻,经历太少嘛;“三更灯火五更鸡,更是男儿用功时”,一“更”两用,更有多少滋味在心头?更有多少美梦系于之?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就只能借柳永《雨霖铃》里一句话应景了,那句话里恰好有个“更”字:“更与何人说!”
  娃已够聪明了,父母希望娃更聪明;娃学得够好了,父母希望娃学得更好;娃够得上优秀了,父母期盼娃更优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励志的标杆从来就没有上限,励志的道路也从来就没有个尽头,所以说“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所以说“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所以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你看嘛,一个“更”字,寄生了多少豪华志向?又寄托了多少美好理想?如果上天有梯子,那就是“更”了!可以说每个人,一生都在受“更”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然而,一生都在“更”,又能“更”到哪里去呢?少时问天,人语如同天语,俱信以为真;老来问天,天言有如人言,只有嘿嘿一笑了。此是嬉笑,也是苦笑,更是冷笑。
  在《论语》里,子贡先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正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错就像日食、月食,那是必不可免的,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看见又如何?知错必“更”,还有谁说的啥呢?即便不受人高看,也未必受人鄙视吧?做人做到“更”,其实不难的,难在执于“更”(更加)而不知“更”(变通),结果一生都“更”(通“梗”)了,就是从中作梗那个“梗”,也就是梗塞、梗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