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09日
十三届全国美展:喷绘式的新工笔照片画是中国画吗?
十三届全国美展:喷绘式的新工笔照片画是中国画吗?
  备受瞩目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在经过了长达5年之久的等待之后,于9月24日在山东济南开始展出。对于众多参与者而言,其翘首多年的奖项角逐终尘埃落定,可谓是几家哭泣几家欢笑。
  而全国美展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对艺术从业者意识形态的一种考验,一次检阅。它像一个炼丹炉,炼出了仙丹,当然好。炼出了别的什么怪物,也随它去。
  从入选的中国画作品来看,大部分作者缺乏对于生活的深入思考,因此许多作品在题材和构图上都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跟风”现象严重。此外,一些年轻的画家对于中国画的本体语言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缺少画家自己的观察,许多作品画得像照片,甚至直接临摹照片,这种照片画我将其称为“喷绘式的新工笔”,这也是这个时代中国画展览的新特色;小写意少有;大写意少得可怜。
  主题性人物画:少情节,少戏份,少故事,少内涵,少情感,少思考。缺少主题已成为当代人物画的总体现象。一句话,缺少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没有身临其境的诉说,没有同甘共苦的旁白,没有真诚的赞美和入骨的批判,也没在冷漠的描述中产生的巨大震撼。“拼盘形式”不在少数;“屏条形式”畅行其道;“装饰之风”大为流行。技法日渐精致,思想愈见空虚;眼中愈见精细,修养愈见减低;工笔依靠照片,写意已经丧失;精神愈见平乏,风骨愈见凄迷。
  国画成为照片的傀儡,国画成为油画的追随,国画和漆画、版画、卡通打成一片,很少见到纯粹的国画影子、精神感染力更是无从谈起……看着这些作品,让我不由得想起近代大师:吴昌硕、傅抱石、石鲁……
  这真是一个没有力作的年代!
  艺术的源泉已经枯竭,没有生活的底气,笔墨不敢同前辈血战,思想不愿向贤哲学习,意境不敢同高士看齐,博大的人文情怀没有,悲悯的史观没有,连对普通人高尚品质的尊敬也没有,画面有的只是形式感和西方艺术的基本造型能力。我真想问:“中国画——你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画区别于世界上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笔墨,将笔墨运用得精彩,从而展示人类精英的一种素质,一种情怀,这是中国气质,也叫“精英气质”。可是,美展画中没有这种气质。书卷气,画中也没有。没有了这些,那就只剩下脂粉气、商品气。当国画只剩下这些气质的时候,我不禁要问;“中国画——你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古人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而我们今天却是:“为技日繁,为艺日浅。”真是舍本逐末之举!
  正视绘画本体,构图不够严谨,少气势,乏韵味,题款与画风不合,背景与人物不合,情感与立意不合之现状比比皆是。不读书,乏修养,已成为当代绘画之“伟大景观”。情不真,道不明,价值取向模糊,在绘画中看到的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时代。不见宗教情怀,不见圣哲思想,不见文人风骨,说明了中国主流美术展览的狭隘心胸和视野。
  中国的山水画,表层应当是山水本身之美,深层应当是隐者精神、博大精神,不应该是照片风景式的退化。看山水应当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有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韵致。中国的花鸟应当是自然的讴歌、诗意的吟诵、人格的象征,而不应该是动植物的高清图片。中国的人物,应当是各行各业得意失意的亮相,时代精英步入国际舞台的意气风发,不应该是摆个姿势的数码拍照;应该是对人类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民族使命感的担当,不应该是虚假的粉饰。
  进入深层评价,或许更为无奈!总体看来是繁琐的细节代替了诗意的简练,技术的追求取代了意境的开拓,场景的组合抹杀了主题的深刻,脂粉的表现淡化了刚性和力度,小技的炫耀替代了大道的表述,浅薄和甜美抽空了深刻的思想。空幻的调子苍白了丰富的内涵。少担当,少责任,少使命感,少忧患意识,少勇猛精进的精神,少天才式的狂放和雄气,一切都流于了“图像”。文学高贵精神、历史精英精神少了,空了……对真善美的表现是如此之肤浅,对假丑恶的批判一概忽略,对真善美假丑恶共存的现象只字不提,这的确不是美术的精神。缺失传统文化修养、民族元素、民族精神,只向照相机学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绘画时代!
  看后,感觉杂乱。既不是主题性展览,也不是纯粹的学术展览:既不是社会众生的百相图,也不是各行精英的雅集图。很少有人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更不是学术探索展。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十三届美展所入选并展出的中国画作品确实无法代表当前国画最高水平。
  从主题上来看,既不同于五六十年代,政治压倒一切的鲜明,也不同于七八十年代理想、憧憬、圣洁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大胆取法和包容,更不同于九十年代和世纪之初的前十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难道当下艺术的特征是对数码时代和网络时代高清图像的认真抄袭?这似乎太浅薄了!如果照此下去,中国画前景不容乐观,并且存在许多未来的隐患。
  画照片将会成为主流,画家对广告的设计与喷绘技术的关注与学习将会空前活跃,对照片依恋会更深以至于离不开照片,失去了画家直接面对自然和人的勇气,从而更加缺乏生机。
  对写意画而言,画家将会将中国的写意精神抛掷脑后,中国画将由曾经的“全盘西化”转化为“全盘照片化”。这简直就是艺术的堕落,前辈和西画拉开距离的百年努力,取得的成果将会付诸东流。
  对学术而言,学术精神不再,学术尊严不再,学术探索之画界精英将会更加稀少,大师不再的这个时代,将会成为现实。画家的情感走向麻木。没有情感,艺术将是木乃伊。
  在思想方面,思想将会僵化,画家的作品只能是匠人的制作。读书的画家将会更少,文化白痴和技术匠人将会在这个时代疯狂流行。画家应当是时代精神的闯将,如果不能进入精神层面的话,后人将会对这个时代的画家嗤之以鼻。
  对中国画市场而言,这种评奖机制将会起到一种错误的引导,收藏者手中的照片画会更多,而艺术品会极少。
  对青年人而言,青年人将会更加功利,也将失去对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敬畏,向获奖者模仿的情况将会泛滥。
  对美展本身的发展而言,下届美展模仿之作将会重复粘贴,艺术将会走向死亡之谷。
  (作者系青年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