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3日
吴起书写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吴起书写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宇文云波)陕西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连续三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十一届跻身“陕西十强县”,位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第83位、“西部百强县”第78位。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6元,是1997年887元的12.4倍。
  近日,在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壮丽70年圣地展新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吴起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炜介绍,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率先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全面启动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一次性退耕还林155.5万亩,是全国封的最早、退的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等部委授予“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造林先进县”“国家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连续16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一。
  十八大以来,吴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打赢“碧水”“蓝天”“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水体治理成效显著,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特别是在青山保卫上,以巩固提升退耕成果为重点,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推进“生态优化”战略,先后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县级补贴造林、山水林田湖等生态工程,调整林分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管护抚育,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提升”。
  2013年,吴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21.3万亩,结合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政策机遇,2015年又启动实施了县级财政造林补贴项目,完成荒山造林31.6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3.5万亩、荒漠化治理6万亩,这是吴起县持续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该县不断加大了林草资源管护力度,实行封山禁牧“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三防三禁措施”,依法打击偷牧散牧、盗伐林木等破坏生态行为,保障了林草资源安全。同时,每年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以栽植山桃、山杏和常绿树为主,累计调整林分结构150万亩,建成楸子园2万亩,既促进了林木生产,又提升了经济效益。为解决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问题,该县提倡“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从2015年起,投资1亿多万元,发展山地苹果10万亩,形成了以山地苹果、畜禽养殖、特色杂粮、棚栽蔬菜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示范带,保障了群众持续增收。
  吴起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赢的新路径。从2017年起,该县创新推行了林业项目倾斜脱贫、生态管护优先脱贫、劳务造林扶持脱贫、生态补偿帮助脱贫、创新机制服务脱贫“五大举措”,统筹打好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组合拳,重点对全县45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多举措、捆绑式帮扶,按照“生态效益补偿+护林员+财政造林补贴+林下种养+劳务造林+退耕还林补贴”的模式计算,仅生态扶贫一项,2018年,部分贫困户年现金收入突破了6000元,最少的也在2800元以上,实现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互促双赢,该县生态扶贫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退耕还林实施20年以来,吴起大地由“黄”到“绿”转变,退耕面积扩大到245.9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以下,年降雨量由1997年的383毫米增加到目前的521.5毫米,五级以上的大风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兑现补助资金21.6亿元,惠及全县2.3万户10.5万人,户均补助9.4万元,人均补助2万元。退耕还林20年后,吴起再没有了“黄沙漫天、水土流失”严重的恶劣环境,退掉了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与广种薄收的贫困生活;还来了满眼绿色、林草丰茂的秀美山河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让山区群众过上了富裕生活,如今的吴起大地已成为延安名副其实的“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