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8日
从书法家的画说起
从书法家的画说起
  某年,在长安韦曲一收藏家处,看到吴三大画作数十幅,颇有些惊讶。吴在陕西是大红大紫的书法家,市井闻名,官商皆知,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书法家的典型代表。他的字大家都很熟悉,可谓个人面貌强烈,说“自成一家”亦不为过。但是其习气与俗气也未免过重,传统文化涵养深一点的人总是受不了的。为什么看到他的画让我有些惊异?老头子居然画的都是八大一路,笔路洒脱,运墨淋漓,虽然笔墨尚未臻精妙,但是气格颇有几分脱俗,文人大写意的味还是足足的。这与他的字所呈现的气息与价值取向颇有些不符。我暗自忖度,“男人有很多面”吧!
  近日,西安交大博物馆隆重举办钟明善教授从教60周年成果展,将钟先生的书法、书史书论著作、教学成果等展示得很全面。走进交大博物馆,20多幅钟先生的国画作品则让人耳目一新。钟明善教授以书名天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画国画,可谓画被书名所掩。其画作涉及山水、花鸟竹石、仿古人物,有写意的,也有细笔勾染的,画面干净,笔墨较为精熟,格调甚为清新古澹,尤其《松菊犹存》等大幅花卉作品的造诣,在当代花鸟画圈子里晒一晒,也能秒杀掉一大片。从展览能看出他在国画方面曾涉猎、师法过很多大家,系统地下过功夫。后得知,钟先生习画尚且早于习书。我想,钟先生的国画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一则由于他常年习书的功力,援书入画,用笔、笔力有大致的规范与境界;其次,则源于他多年治学著述的学养,他的字、画都体现了浓烈而鲜明的传统文人气息,体现了当代一位人文学者的本色;其三,我认为在他的生活与艺术板块里,书法虽然也造诣颇深,保持了较高的学术品位,但是盛名之下,大量的应酬、答谢、往来,“书法”不得不扮演商品粮与交际花的角色,而国画则幸运地成为自留地,保留了一份田园宁静,容许自娱自赏,容许几分遗世与几分孤独。
  其实,被书名所掩甚至所误的画家非常多,近一点的如启功,远一点的如傅山、王铎。现在看到书法家的画让人有些惊异,不过是现代化的学院派艺术教育分科过细过严,人们习惯于分门别类地贴标签去认定一个艺术家,如同进了医院,内科、外科……科室林立,各有所工,不到一定时候绝不会各科室专家联合会诊的。但是在古代,书、画以及学术、诗文、音律等等,是不分得这么截然清晰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源于一个学问体系,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先有这个为传统文化所化之人,其次再有这些具体的学问与艺术。故传统的中国艺术家,他们基本都是书法、绘画兼擅,不过是达到的程度有别而已,如画史上文同、苏轼、米芾、赵孟頫、倪瓒、吴镇、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徐渭、李流芳、查士标、八大、石涛、髡残、弘仁……这个名单真是太长太长,因为它几乎涵盖了整个文人绘画史。直到现代画坛,造诣最高的一流画家依然如故,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陈子庄、黄秋园、石鲁等。故书法绘画合称书画,艺术家常被称为书画家不无道理。若深究起来,书置于画之前,则更有意味。要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得最透彻不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工画者多善书,这是中国画的大传统,是中国画技法与道统层面相合一的具体而微的大纲大宗、大根大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呼唤当下的国画界把这个传统拾起来,呼唤国画家们把字写好。书法家的画固然好,画家们的字却是关乎国画之命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