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6日
西口文化发源重镇 孕育磅礴“府谷精神”
西口文化发源重镇 孕育磅礴“府谷精神”
   陕西府谷,既是中原文化的沉淀区,也是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区,同时还是黄河与长城文化的交汇区。提到府谷,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些耀眼的光环,诸如“全国百强县”“陕西十强”“西部十强县”等称号,而“陕西文化先进县”某种意义上更有理由成为府谷这座历史名城身上的标签。事实上,府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别具一格的经济特色、浓郁的地方风情,府谷背后悠久的文化艺术更令人沉醉着迷。
  府谷,这座正在塞北高原上崛起的城市,它的形象应该是多元的,一个资源富集、商机无限的能源府谷,一个城乡统筹、经济繁荣的和谐府谷,一个广纳贤才、惠顾客商的文明府谷,一个物阜景美、地灵人杰的魅力府谷。而它身上承载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仪态万方、欣欣向荣的府谷新形象。

  家国情怀铭刻光辉岁月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妇孺皆知的《走西口》,是二人台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刻画了一对被迫分离的恩爱夫妻,在离别之际凄苦缠绵的情景。那么,走西口以及西口文化又与府谷有着哪些深厚的历史渊源呢?
  在府谷原文化局局长谭玉山的《西口文化漫谈》中,对于走西口、西口文化与府谷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口”是指明代隆庆以后在长城沿线开设的汉族与边境少数民族“互市”关口,所以,人们便把长城以南称“口里”,长城以北称“口外”,从“口里”穿越长城进入“口外”,大多要经过某个“口子”,因此便把明清时期河北、晋西北、陕北等地百姓到内蒙古的经商、垦荒等活动称之为“走口外”,“跑口外”,而由于清光绪年间二人台《走西口》在长城内外的广为传唱,人们便约定成俗,“走西口”取代了“走口外”和“跑口外”,成为一个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名词。事实上,“走西口”仅仅是泛指,绝不是某一个地点就是真正的西口,而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走口外的最佳路线,都有穿越长城最近的口子。“西口是个大口,西口文化是大文化。”谭玉山精辟地总结了“走西口”的相关概念。
  说到走西口,就不得不提“走西口”的背景。清初,经过康雍乾三世,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乾隆时期,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成为三大移民浪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在亲征葛尔丹叛乱时沿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巡边,看到长城沿线官民生计十分困难,便同意了地方官员和蒙古王公的请求“乞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将陕西边外东林他拉、苏海河噜等蒙地交于汉人耕垦,开放“禁留地”(黑界地),史称放“边”,这样“沿边数州百姓岁岁春间出口,皆往鄂尔多斯地方耕种”,此为清代府谷、神木、河曲、保德、偏关等县百姓走口外之始。
  走西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附带产生了一项文化产物——二人台。随着人口迁徙,陕北、晋西北、河北等地的文化与内蒙古本地的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包涵“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的西口文化。由于府谷是走西口的重要地区之一,所以西口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府谷文化元素。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名“打玩艺”,上世纪50年代后方称二人台。“二人台是走西口走出来的艺术”,这一观点道出了二人台与走西口的历史渊源。120多个二人台曲牌,可以说是我国北方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既包涵了唐宋时期的宗教音乐和近代蒙古族音乐,又融合了我国北方社火、戏曲等诸多文化元素。府谷二人台是中国二人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2008年,府谷二人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人台既是西口文化的活化石,同时也是府谷文化的代表。府谷以二人台为重点,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工程,扩大府谷文化影响力。2008年3月,府谷二人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12月,府谷县成立了二人台艺术团,重点进行二人台的整理、传承工作。近年来,府谷县二人台艺术团参加了匈牙利“中国之夜”音乐节、上海国际音乐节、西北音乐节西海音乐会、全国二人台大奖赛等许多音乐盛会并荣获多种奖项,扩大了府谷文化的影响力。此外,还编纂出版了100多万字的《府谷二人台艺术(志)》,填补了陕西省系统研究二人台艺术的空白,并完成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榆林地区规划——府谷县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30多人开展了“西口路上的府谷二人台”文化交流采风活动,对西口路上的主要站点、知名人物、重要事件进行采访,与内蒙古各旗(县)的二人台艺术家进行了座谈交流,这为陕北系统研究“西口文化”开了个好头。
  府谷文化兴起来 百姓心里乐起来
  府谷县在文化发展方面成绩喜人,“文化兴起来”伴随着“百姓乐起来”,目前着力打造的“中国范、西北风、府谷味”文旅品牌,让府谷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投资400多万元,建成面积3600平方米文化馆大楼,馆内设有多功能演播厅、音乐室、培训室、展厅、录音棚、排练室等,经常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剪纸、民俗等展览和音乐、舞蹈、电子琴、美术、书法等培训班,为国家二级馆; 2018年,投资2300万元,建成总面积为18300㎡的县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自习区、国学区、新技术新媒体体验区等28个免费开放区域,馆藏量达18万册,有“镇馆之宝”——全套的《四库全书》;投资1300万元,将新区府中报告厅改造为府谷县大剧院;编辑出版了《丁喜才与二人台》《府谷二人台艺术》《府州折氏资料辑录》《府谷文物志》乾隆版《府谷县志》及《府谷旅游》《府谷旅游地图》、“人文府州系列丛书·府谷文物古迹”“人文府州系列丛书·府谷传统二人台剧目总汇”等书籍。府谷县每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文娱活动”“府谷二人台民歌大赛”“青少年舞蹈大赛”“青少年二人台大赛”“激情广场歌手大赛”等多项文化活动,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府谷县文化馆编排的《丝路欢歌》荣获文化部群星奖;府谷县文工团编排的大型现代警示教育剧《母爱》和《焦裕禄》代表市纪检委在榆林市12个县区市成功巡演。
 行百里者半九十。砥砺前行、胼手胝足的走西口精神根植在了府谷人心里,因此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依然目光坚毅、阔步前行,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夯实基础、拓宽思路、打造精品、勇攀高峰。在《府谷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2019年工作要点》中,展现出府谷文化发展的清晰思路和发展脉络。
  全面加强文化馆、图书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将县文化馆创建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按照构建总分馆制三级网络的要求,推动建设乡镇、街道、校园分馆和村组、社区、企业服务点,形成“总馆—分馆—服务点”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年内建成3个乡镇图书馆分馆、1个24小时城市书房、6个社区阅读点、207个农家书屋,3个乡镇文化馆分馆、1个企业文化馆分馆;启动府谷图书馆古籍典藏馆和秦晋蒙地方文献馆建设,利用3-5年时间把秦晋蒙地方文献资源馆建成区域文化宝库;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沉睡”问题,年内建成5个标准化乡镇文化站、20个标准化村文化活动中心。
  开展惠民活动,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大力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和民间文化;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组建爱心志愿者联盟,利用“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开展“有声悦读”“网上读书”、优秀图书荐读和主题展览等阅读推广活动,全年举办讲座、朗诵会、音乐会等不少于150场次。
  打造精品力作,不断健全“规划一批、创作一批、演出一批”的艺术创作机制,实施精品战略,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好主题文艺创作和展演活动。组织编排一台高质量的“庆祝建国70周年文艺晚会”,精心打造一台“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成《春天的二人台》《忠廉爱国折家将》《扶贫路上》等剧目的编创和排演;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出更多优秀的工艺美术、演艺、娱乐、节庆、展览等传统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精品的需求。
  做好非遗传承,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相衔接,扎实推进府谷二人台、府州折氏文化研究、府谷民歌、府谷社火四个重点项目实施;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推介展示好府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内建成二人台博物馆和2个非遗传习基地,修缮利用荣河书院,整理编印《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
  在府谷,看到的府谷城市标识让人印象深刻:城市标识由府谷的“府”字变形而来,形如谷穗,又如凤凰,颜色为金黄色,核心寓意是“幸福”和“腾飞”。这只金凤凰身上由内而生,蕴藏着一种“府谷精神”———“宽厚、务实、争先、共享”。这种府谷气质,让人看到的是尚德大气、质朴厚道的人文精神;躬行实践、勤勉敬业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共建共享、和衷共济的奉献精神。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